Connect with us

港聞

潮行GBA:重溫嶺南 百年體壇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位於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內北側的廣東體育博物館本月初揭幕,但在老廣州人心目中,這裏又稱「東較場」。這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從清兵練兵場到中國首次現代體育賽事「廣東省大體育會」舉辦地,從「省港盃」廣東主場到今屆全運會U16女足場館,數百年的嶺南體育發展史都濃縮在「東較場」,獲譽為「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

明報記者 林迎

廣東田徑選手蘇炳添上周剛剛在第15屆全運會跑完4╳100米接力,他在東京奧運男子百米項目中打破亞洲紀錄而一戰成名,其國家隊比賽服和一雙訓練用的釘鞋,現在放於廣東體育博物館的玻璃櫃,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

廣東體育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7300平方米,徵集到廣東體壇名宿、著名運動員及社會各界捐贈的2000多件體育相關文物,首批展出380多件。這次在全運開幕式傳遞火炬的廣東足壇名宿容志行,亦向博物館捐出巴西球王比利與他交換的紐約宇宙隊(Cosmos)隊服;中國首位蟬聯奧運冠軍的柔道選手冼東妹,則捐出包括雅典奧運金牌、北京奧運金牌在內的多枚獎牌和隊服等。

另一顯眼展品是「二龍搶珠」省港盃冠軍獎盃。廣東體育博物館設有專門章節講述灣區連結,省港盃自1979年創辦,至今已舉辦43屆,廣東隊有31次以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為主場迎戰港隊,展品還包括已泛黃的2011年省港盃冠軍獎牌、香港足總贈送的紀念獎牌等。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威水史」遠不止省港盃,其前身是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立的東較場,鴉片戰爭爆發前,欽差大臣林則徐在此操練軍隊。清末,教會學校如培英、培正,以及嶺南大學等相繼成立,將體操、球類、田徑等現代體育項目傳入廣東。1906年東較場舉辦「廣東省大運動會」,是中國史上首個遵循奧林匹克競賽規則、具現代體育意義的運動會,較中華民國首屆全國運動會(1910年)更早。當時場地參照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運動場的式樣,不但畫有長約300米的橢圓形跑道,還設有跳高、跳遠兩個沙坑,訂立負重競走、徒手跳高、徒手跳遠、撐竿跳等比賽項目。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省港大罷工宣傳演講、北伐誓師大會及閱兵式都在此舉行。中共建政後,這裏被重新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歷經多次修復工程,最新一次在去年5月動工、今年4月30日完成,之後舉辦全運U16女足賽事,續寫體育里程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