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不以雄名疏野賤 唯將直氣折王侯 ——從胡耀邦冥誕110周年談起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月20日,北京紀念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冥誕110周年。我馬上想起唐代王建《寄上韓愈侍郎》的「不以雄名疏野賤,唯將直氣折王侯」。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因為民心愛戴、名重中外的胡耀邦,竟然關顧我這個籍籍無名的獻曝野人。當年平常事,今天似荒唐!此外,胡耀邦逝世前仍是被貶之身,但他毋須爭名逐利,已經上折高官、下服萬民。閃念之間,即定下今天標題。

(1)胡耀邦獲讚賞之處

──北京這次紀念胡耀邦的規格甚高。他在1987年,已由總書記被降為政治局委員,罪名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惟於2005年、2015年和今年(即他的冥誕90、100和110周年),都以稍高於其他正國級類別的規格紀念。習近平上次和今次親身出席並講話,輿論說這正是不斷提高規格。

我想,除了胡、習兩家上一代的關係(胡耀邦主持平反的冤假錯案中,包括習近平父親習仲勳;1987年胡耀邦被迫下台時,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勳是唯一替他據理力爭的人)之外,還因為胡耀邦確有深入民心的政績和聲譽,值得今人效法。

──習近平在今次講話中,盛讚胡耀邦的崇高精神風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高度重視端正黨風。習近平還呼籲黨員要像胡耀邦那樣「保持一身正氣,處處以身作則」;要堅決防止和克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堅決抵制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我想,這種評價與一般宣傳不同,因為胡耀邦生前有很多事例可茲證明,他一直按上述要求而努力言行一致。尤其是他以清廉聞名,所以他在1989年逝世後,人民提出反貪腐和政治改革,要求全國官員以他為榜樣。

──按中國的政治文化,官方文章及講話都有「現實意義和針對性」。那麼,這次紀念胡耀邦冥誕110周年講話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在哪裏呢?內地學者說,在於釋放繼續改革開放的信息。這一點我不否定,惟從現實情况看,也許上述讚譽胡耀邦品格、廉潔奉公、不謀私、不搞特權等內容,才是要旨和針對性所在,必須持久落實。否則,讓這些內容變成「耳邊風」,或者聊備一格的官樣文章,那將是對胡耀邦的另一次貶值。

──由讚頌胡耀邦輻射出一個現象:在近年的貪腐案件可見,案中人除了錢、權、色之外,還經常出現「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搞團伙」、「家風不正」等罪名。剛被「雙開」(開除黨籍和公職)的四川原副省長、公安廳長葉寒冰,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不知「忘掉初心」、「喪失理念」是否已成常態,才會不斷在貪腐案中出現?這些都是明顯跟胡耀邦身體力行的示範作用不符。這又該如何根治呢?

(2)胡耀邦的超越

──中共對胡耀邦的讚譽,當然從黨的立場出發。但從民間角度看,也有很多東西值得思考。其中一點是胡耀邦的「三性」:服從黨性,重視人性,尊重個性。第一點是黨員應有之義,胡耀邦1952年奉調北京,中央原安排他擔任建築工程部長,惟忽然有變,要他搞青年工作。那時候,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僅創建3年,胡耀邦有點不爽,情緒低落,但後來共青團在他努力推動下,成為中共的生力軍。可惜,共青團於文革時又受到大破壞。他對黨中央的決定不悅和不理解,但黨的文化是「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胡耀邦只能照辦。在這種情况下,黨性是他的選擇,惟努力去幹。

──不過,他沒有因為服從黨性而排斥人性,也沒有掩蓋是非觀念。1959年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胡耀邦沒有跟隨。文革之後,他負責平反很多冤假錯案,全力以赴,並借助中央黨校的平台製造輿論,因為他認為「要糾正顛倒了的幹部路線」。1986年,內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他當時已是總書記,惟對這運動不理解,只能應付過去就算了,但被視為「反自由化不力」,終要下台。

凡此種種,可見他嘗試努力在黨性與人性和人民性之間尋求平衡,目標只有一個:改革開放要有成績,不要拖自己後腿。

──談到個性,更是胡耀邦的特色,但「率性耿直、太有個性」卻成為他被指摘的一環。我親身體會過他的個性特色:1980年代,他到英國訪問,忽然離開預定行程路線,令保安人員大為緊張;原來他看見遠處有幾個可愛的小孩子在玩耍,走去跟他們玩了一會。

他在政治生活上的個性就更多了。他是第一個提出可以報道負面新聞的領導人,新聞「八二開(八成正面,兩成負面)」就是他的創見。如今內地報道自然災害、社會醜惡、奇談怪事,只要不涉及政治層面,都已不是禁忌。

──上述事例說明,胡耀邦服從黨性,惟又有所超越,進入重視人性和尊重個性的層面,力求三位一體。可是,這種相輔相成的格局是否維持下去?有沒有足夠空間讓這三者有機結合、互相協調?在懷念胡耀邦功績時,這些實質的另類貢獻能否佔一席位?我想,是可以的,關鍵是如何領悟和落實胡耀邦的「三性」。

(3)胡耀邦的善言放言

胡耀邦下台後,沒有視我為無名小卒,反而對我有「開路之恩」,轉介我接觸不少中央領導和官員,大大方便了我當時的駐京工作。他還對我說:「香港報章,在海外搞宣傳,可以(開)放一點」,「好好地搞你們的一國兩制就行了。如果搞得好,中國就更有希望了!」(見於當年報道和我的作品)

如今言猶在耳,再次感謝他「不以雄名疏野賤」。如果他的遺風能夠「唯將直氣折王侯」,那就錦上添花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