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模擬月壤磚完成太空實驗 狀態良
【明報專訊】經過為期一年的艙外暴露實驗後,首批用於月球表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磚」樣品,14日隨神舟21號飛船返回地球。科研人員近日經過開蓋檢測,確定首批「月壤磚」樣品狀態良好。
驗證三大關鍵性能
央視新聞報道,此次返回的編號R5樣品共有34塊「月壤磚」,總重約100克。剛剛歷經了一年時間的太空輻射、大溫差等極端環境考驗。這批模擬「月壤磚」由科研團隊根據真實月壤成分配製出模擬材料,採用熱壓燒結、電磁感應燒結和微波燒結3種成形工藝製成,抗壓強度是普通磚的3倍以上。
「月壤磚」的太空之旅主要驗證三大關鍵性能,包括力學性能、熱學性能以及抗輻射性能。科研人員還在地面進行了一系列同步實驗。
嫦娥6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曾表示,嫦娥6號着陸區月壤「似乎稍微黏稠一點,還有點結塊」。《科技日報》報道,中國科學家對此研究,通過對月壤樣品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相關月壤的顆粒是最細的,但形狀卻反而更不規則、更不圓潤。
這種「又細又糙」的顆粒特性,提升了摩擦力、分子間作用力、靜電力的貢獻,產生更高休止角(顆粒物堆積形成錐體時斜面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反映了顆粒的流動性),造就了其更高黏性特徵。這一研究成果11月24日在《自然‧天文》在線發表,將為月球基地建設、月面資源開發利用等提供關鍵理論基礎。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