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十五五發4衛星 尋宜居地球2.0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昨(24日)在北京舉行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最新亮點成果發布會,介紹「十五五」期間的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包括將發射四顆衛星,直奔宇宙究極奧秘,其中一顆外地球巡天衛星,使命是專門尋找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處在宜居帶的「地球2.0」。

據央視新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王赤介紹,「十五五」期間,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將組織實施包含「鴻蒙計劃」、「夸父二號」、系外地球巡天、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太空天文台在內的太空探源科學衛星計劃,力爭在宇宙黑暗時代、太陽磁活動周、系外類地行星探測等領域實現新突破。

他提到,未來5年,中國的系外地球巡天任務將去找「地球2.0」。對於為何要進行這樣的研究,他回答「這始於人類的好奇心」,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大多是幾倍地球大小的「超級地球」,比較容易發現,國際上尚未發現既在宜居帶,又是地球大小的岩質行星。

「鴻蒙計劃」將用「1+9」顆衛星來探測宇宙早期黑暗時代和黎明的演化歷史。「夸父一號」是在黃道面上對太陽進行監測,而「夸父二號」將在太陽極軌上對太陽極區進行正面成像。飛行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太空天文台(eXTP),將觀測宇宙中的「極端禁區」,例如黑洞的視界邊緣,中子星的熾熱表面。

合肥簽《宣言》推人造太陽

此外,中科院「燃燒等離子體」國際科學計劃昨日在安徽合肥啟動,發布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的全球計劃。來自法國、英國、德國等十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簽署《合肥聚變宣言》,呼籲全球共同推進「人造太陽」研發。

「人造太陽」指透過模擬太陽內部的聚變反應,在地球上創造可控的核聚變條件,釋放清潔安全無限的能源。

模擬核聚變反應釋無限能源

據研究計劃,2027年底裝置建成後,將進行氘氚燃燒等離子體實驗研究,驗證其長脈衝穩態運行能力,力求聚變功率達到20兆瓦至200兆瓦,實現產出能源大於消耗能源,演示聚變能發電。

BEST裝置作為中國下一代「人造太陽」,選擇了緊湊型高場技術路線,通過製造更強的磁場,在更小的空間內更有效地約束和壓縮等離子體,從而用更小的體積實現更高的功率密度。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