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阮穎嫻:從薩默斯電郵 看經濟學界的權力與倫理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期講講經濟學界的「花生事」。上周,著名經濟學家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與富豪淫媒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的電郵聯繫曝光,細節包括薩默斯在2019年向愛潑斯坦求助追求一名「門生」,內容露骨。據稱這名門生是中國經濟學家金刻羽。愛潑斯坦是美國投資人,廣交歐美政商權貴名人,2008年已因誘姦未成年少女而被判囚,及後又誘騙少女從事性交易再次被捕。愛潑斯坦臭名遠播,但對於在行內已是「神枱級」的薩默斯竟與性罪犯愛潑斯坦過從甚密,經濟學界一片嘩然。

薩默斯多年來活躍學術界和美國政壇。他來自經濟學世家,其叔父Paul Samuelson、舅父Kenneth Arrow,兩人都是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他的父親也是著名經濟學家,亦是著名跨國經濟數據庫Penn World Table創辦人之一。薩默斯28歲已在哈佛大學取得終身教席,成為哈佛歷史上最年輕教授之一。他對經濟學的多個範疇均有貢獻,獲獎無數,亦擔當過不少公職:1991年當上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1999至2001年為總統克林頓的財長,2001至2006年任哈佛大學校長,後來是總統奧巴馬的經濟顧問。

薩默斯是非不少,最廣為人知的是他任哈佛校長時,曾於一個閉門學術會議中,討論為何女性在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科學與工程終身教職中代表性不足,據稱他提出了「男女在認知能力上有差異」的觀點,外界解讀成他認為女性不適合從事某些學科。此番言論觸發校園內外廣泛爭議,這是他辭任哈佛校長的導火線之一。

薩默斯在任校長時,也捲入其好友兼哈佛經濟系教授舒禮凡(Andrei Shleifer)的醜聞。舒禮凡的學術論文引用數字長居首位,他對政治經濟學貢獻良好,特別是貪污行為;諷刺的是,其醜聞與貪污有關。1990年代,哈佛獲美國政府資助,協助俄羅斯經濟轉型私有化。舒禮凡作為項目領袖,涉嫌違反利益衝突規定,一方面向俄提供諮詢,另一方面在俄國私人投資獲利。此舉違反美國國務院規則,導致美國政府2000年起訴哈佛和舒禮凡。據報薩默斯當上哈佛校長後,袒護舒禮凡。最後,哈佛和舒禮凡與美國政府和解;根據協議,大學支付大部分損失,舒禮凡只需賠償小部分,而且得以保住終身教席。順帶一提,舒禮凡至今仍未獲諾貝爾獎,有人認為與此有關。

薩默斯事件 兩點值得深思

回到薩默斯追求「門生」一事,除了他與愛潑斯坦的親密關係備受討論,另外還有兩點值得深思。第一是薩默斯當時60多歲,有家室,想玩婚外情。第二,薩默斯在通訊中有思考過,他的經濟學界權威地位能夠讓他與「門生」發生性關係。

教授與學生搭上,學術界經常發生,不止是經濟學術圈。教授通常學識廣博,又有社會地位和權威,吸引學生。教授與學生的權力不對等:教授掌控學業、推薦和資源;學生處弱勢,產生依賴或崇拜。特別是博士生和指導老師,通常採用師徒制,即學生通常受一至兩名導師指導,能否畢業以至未來找到什麼工作,導師有很大話語權,師生關係密切。

與職場上司下屬關係不同,下屬不滿可以唔撈,博士生中途放棄或轉導師,可能代表浪費幾年寶貴光陰,因此權力關係更不對等。雖然很多大學明令禁止師生戀,惟事實上禁之不絕。例如2011年暢銷書Poor Economics的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杜芙若(Esther Duflo)夫婦,本來是導師與學生關係,巴納吉已婚。後來巴納吉與妻子離婚,再迎娶杜芙若。在香港也有這樣的事例,而且不是經濟學者,但同行的事不便多談。

大佬文化 不利發展

薩默斯不是金刻羽的導師,但後者在哈佛當博士生時,薩默斯是同系教授。問題是,薩默斯與愛潑斯坦於2018年通訊時,金刻羽已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學術水平和知名度極高。薩默斯認為自己是大佬,可以藉此獲得「獵物」,反映經濟學術圈中的大佬文化,實在不利學術發展。

學術界有「發表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說法,指研究人員必須持續發表學術論文,否則可能會在學術生涯中被淘汰。行內人都知道,有得到行內大佬支持甚至合作,論文能夠於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機會大增。這現象在各學科普遍存在,甚至是不少學者的生存之道,但有研究發現這種崇拜權威的文化,在經濟學領域尤為嚴重。

學科本質與階層架構

相比其他社會科學,經濟學的頂級學術期刊較常刊登著名經濟學系教授或其畢業生的論文;大學聘請教授時也更關注學者的出身等。這種階層架構可能與學科本質相關:經濟學比其他社會科學,更傾向以整合且統一的框架思考。例如不同學校經濟學研究生課程的核心框架和工具,以至是教科書的差異都不大。

另一個現象是,經濟學術圈嚴重地受男性主導,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絕大部分是男性;過去幾十年間,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只佔30%左右,遠低於其他社會科學。有研究發現,女性經濟學家在大學經濟系中升職機會比男性低,比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嚴重。經濟學界也注意到,經濟學家的匿名網上討論區中,出現大量歧視女性言論。這些言論,我返工時都唔係未親耳聽過。美國經濟學會於2024年成立委員會,檢視經濟學界使用社交媒體的情况,並提出建議。

「食花生」之餘,薩默斯的這些電郵,某程度上反映經濟學術圈的畸形生態。不難發現,社會上一些權力關係、精英主義、男女比例失衡,甚至是採用師徒制的行業,也容易出現類似情况,例如法律界就見得多。學界都叫做有些少廉恥,畢竟學者掙錢有限,名聲相對重要。商界在資本主義底下,權錢性等交易更污穢。

參考資料:

.Marion Fourcade, Etienne Ollion, and Yann Algan (2015) .The Superiority of Economis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1), 89-114.

.Donna K. Ginther, and Shulamit Kahn (2021). Women in Academic Economics: Have We Made Progress?.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11, 138-142.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