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鍾芯豫:從亞馬遜出發:反思COP30未竟的氣候行動實踐之路

發佈於

【明報文章】當各國代表齊聚亞馬遜河畔的巴西城市貝倫(Belém)時,空氣中瀰漫着有別以往氣候峰會的氛圍。這不僅是第一次在亞馬遜雨林深處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更是一場被賦予特殊使命的會議。COP30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落實氣候行動的COP(COP of Implementation)」與「追求真相的COP(COP of Truth)」,這雙重身分預示本次會議承載着前所未有的期待與壓力。

在亞馬遜陰影下揭開序幕

位於亞馬遜河口的貝倫,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象徵——這座城市既是通往世上最大熱帶雨林的門戶,也位處氣候變化影響的前線。在這裏,與會者每天都能夠親眼目睹那片正在消失的綠色寶庫,感受到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切膚之痛。這個背景,為會議奠定了無法忽視的基調:氣候危機不是未來的威脅,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世界氣象組織在會議期間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極有可能成為有紀錄以來的最熱年份。更令人擔憂的是,亞馬遜雨林的部分地區,已從「碳匯」(carbon sink)轉變為「碳源」(carbon source)。這個曾經的「地球之肺」,正逐漸失去其調節全球氣候的功能。

隨着COP30進入第二周的關鍵談判,各國之間的立場分歧愈發明顯。一個橫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太平洋地區及歐盟等超過80個國家組成的聯盟,成為本次會議最引人注目的政治力量,共同要求制定正式淘汰化石燃料的路徑圖。此舉動試圖為2023年COP28達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fossil fuels)」的模糊承諾,注入實質內容。

雄心與現實的拉鋸戰

然而,此舉遭遇多方阻力。傳統產油國如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表明反對任何包含具體時間表的淘汰路徑。主辦國巴西內部也出現矛盾聲音——雖然巴西總統盧拉於開幕式上承諾加強保護亞馬遜,卻於會議開始前數周,批准國營「巴西石油公司」於亞馬遜河口500公里外海勘探石油。這些矛盾,突顯了許多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行動上面對的內在張力。COP30會議原定11月21日閉幕,卻因各國代表就談判的成果草案《共同體決定》(Mutirão decision)是否包含「轉型脫離化石燃料」字眼產生嚴重分歧,而需要延遲結束。

另一邊廂,代表135個發展中國家的「七十七國集團(G77)」和中國,提出建立「公正轉型全球機制」的詳細提案,旨在確保全球綠色轉型不會以犧牲貧困國家和弱勢群體的發展權為代價。該提案要求建立一個包含資金援助、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的綜合框架,幫助發展中國家平穩過渡到低碳經濟。發達國家對這一提案的反應,顯得複雜而謹慎。歐盟氣候專員表示理解發展中國家的擔憂,但擔心新機制與現有的重疊。於「適應資金」方面,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成功推動了一個重要議程:於2030年前大幅增加「氣候適應資金」。

城市的氣候實踐

作為COP30的標誌主題之一,城市氣候行動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會議專門設立的「城市館」,成為最繁忙的展區之一。來自全球各地的市長、地方政府官員和城市網絡代表,於這裏分享實踐經驗、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自COP28起,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國角」舉辦專門的邊會論壇,加強香港於國際綠色金融和碳市場的領導角色。COP30的香港邊會論壇,於11月11日舉行,題為「香港匯聚創新:共建韌性城市與全球綠色金融樞紐」。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在開幕致辭裏介紹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的四大減碳策略: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在能源領域,香港承諾於2035年或之前停止使用煤作日常發電,將零碳能源發電比例提高到60%至70%,並於去年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為本地發展氫能建立框架。

香港於2019年加入「地方政府可持續發展協會」(ICLEI),協會秘書長范比金(Gino Van Begin)在邊會上讚揚香港領導的城市氣候行動,鼓勵香港積極與其他城市分享經驗,把城市當作氣候創新實驗室。「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理事長、中國國家生態環境部原副部長趙英民在主題演講裏,提到香港如何以綠色金融和科技支援一帶一路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及後兩場圓桌論壇,分別聚焦「加速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及「公共健康與氣候韌性」。

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近年積極推動以人工智能(AI)改善能源效益、提升氣候韌性。AI在氣候行動中的應用,同為COP30的亮點。由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等機構牽頭的人工智能氣候研究所(AI Climate Institute)於COP30正式成立,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取得和應用AI於氣候模型、災害預警、適應規劃等。

原住民智慧和火災的警示

巴西是眾多原住民部落的聚居地,因此COP30前所未有地重視原住民知識和權利。會議期間,來自亞馬遜流域、剛果盆地和東南亞雨林的原住民領袖,分享他們守護森林的智慧與經驗。原住民和當地社區保護全球約80%的生物多樣性,但他們得到的氣候資金,不足總額1%。這種不平衡在COP30開始得到正視——主辦方巴西提出的1250億美元「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融資計劃,明確規定至少20%資金用於支持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保護森林工作。原住民知識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可以產生強大協同效應,正如一名原住民長者所言:「我們不需要被拯救,我們需要被聽見。」

11月20日,會議結束前的最後衝刺階段,一場突如其來的火災打破了談判區的平靜。雖然火勢快速受控、沒有傷亡,但組委會出於安全考慮暫時關閉會場。此意外引發了深刻反思,一名青年代表說:「這場小火災讓我們親身體驗氣候危機的緊迫性。如果我們對一個會議中心的火災都感到如此無助,想像一下面對全球氣候危機時的感覺。」火災導致的會議中斷,也象徵式地提醒與會者:社會經濟系統在面對衝擊時的脆弱性。這正是「氣候適應」試圖解決的核心問題。

全球氣候治理 踏入新階段

當各國代表離開貝倫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談判文本,更是一份沉重的責任感。COP30作為「落實氣候行動的COP」,超過80個國家支持化石燃料淘汰路徑圖、G77對公正轉型機制的堅持、推出了117項具體行動計劃,以及對原住民權利和知識的認可,這些都是本次會議的重要成果。然而這些成果能否轉化為實際的氣候行動,取決於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公民社會在離開貝倫之後的具體行動。

從貝倫出發,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於這個階段,落實行動勝於言辭,合作重於對抗,公正與效率並重。前路依然漫長,惟貝倫會議至少指明了一個方向:只有通過包容、創新和堅定的集體行動(Global Mutirão),我們才能夠建設一個氣候安全的世界。

作者是香港特區政府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青年及公眾教育副召集人、普林斯頓大學氣候政策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鍾芯豫]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