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醫賢心事:懷孕及產後抑鬱 家人守護最強後盾
【明報專訊】在人們印象中,懷孕與迎接新生命總被視為幸福與期待的時刻。然而,對一些女性而言,這段時期充滿焦慮、無助與情緒低落。懷孕及產後抑鬱很常見,是一種可治療的情緒病,需要家人和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懷孕及產後抑鬱的成因複雜,涉及生理、心理與社會多方面因素。懷孕期間,女性體內荷爾蒙劇烈變化,特別是雌激素與孕激素的波動,直接影響腦內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及多巴胺,從而干擾情緒穩定。生理變化如睡眠品質下降、身體不適、身形變化與疲勞,也令孕婦更容易感到焦躁或無力。若孕期伴隨生活壓力、人際衝突或經濟困難,情緒問題往往會更加明顯。
心理層面更為關鍵。許多女士在懷孕或生產後,會對自己的角色產生疑慮:我能否成為好母親?孩子健康嗎?伴侶是否仍關心我?這些念頭若反覆纏繞,容易導致焦慮或抑鬱。部分女性在分娩過程中經歷突發狀况或手術創傷,也可能留下心理陰影。若曾有情緒病史、創傷史或家族中有抑鬱傾向,風險更高。
不責備 不強迫微笑
產後抑鬱尤其值得關注。根據多項研究,約每10名產婦中,就有1至2人出現明顯抑鬱病徵。與一般短暫的「產後情緒低潮」不同,產後抑鬱通常持續兩周以上,情緒低落難以自行消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常見症狀包括對孩子缺乏興趣,極度疲憊卻難以入睡,無故哭泣,自我價值感下降,甚至出現自責或自殺念頭。部分產婦還會出現強烈焦慮,例如擔心孩子出意外,或懷疑自己照顧孩子的能力。若病情嚴重而沒有及時治療,對母親健康與親子關係都可能造成長期影響。
照顧者與家人的角色至關重要。許多母親在面對這種情况時會感到羞恥,不敢開口求助,誤以為這是「情緒不穩」或「自己太脆弱」。事實上,懷孕與產後抑鬱並非人格問題,而是醫學上明確、可以有效治療的情緒病。伴侶、家人及朋友的同理心與陪伴是患者最需要的支持,不責備,不強迫微笑,願意聽她說,陪她就醫,就是最溫柔的幫助。
分享感受 接受他人協助
治療方面,輕度抑鬱可透過心理治療與生活調整改善。例如:
1. 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
2. 適量運動,如散步或伸展運動,有助釋放壓力
3. 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避免長期壓抑
4. 學習放手接受他人協助,讓身心有喘息空間
若情緒長期低落或症狀明顯,應及早求助。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CBT)和抗抑鬱藥可以有效紓緩病情。醫生根據病人情况和嚴重程度,討論是否需要服用藥物還是先用心理治療。懷孕和哺乳期間,也有安全的抗抑鬱藥用作治療。
預防懷孕與產後抑鬱有賴早期識別與家庭支持。孕婦可於產前檢查時主動向醫護人員表達情緒變化,醫療團隊亦能心理評估。懷孕初期建立支援網絡,保持與伴侶良好溝通,以及提前了解生育後生活轉變,都能有效減低抑鬱風險。
最重要的是,要讓社會明白,情緒困擾不是軟弱,而是身心在挑戰中發出求救信號。當我們願意以理解取代批判,用聆聽代替指摘,更多母親就能在安全與尊重的環境中康復,重拾自信與力量。母親的健康與孩子的幸福緊緊相連,關心她的心,就是守護整個家庭的愛。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