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醫學滿東華:胃不適 照「鏡」發現間質瘤
【明報專訊】黃小姐是一名中年女士,因胃部不適前往求診。經胃鏡檢查後,發現有一個約2厘米胃黏膜下腫瘤。經內視鏡超聲波進一步診斷,最後確診患上胃腸道間質瘤。
小型或無徵狀 大型或胃痛、胃脹、出血
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源自消化道肌肉層或漿膜層發展出來的腫瘤,與一般由黏膜層生長的瘜肉不同。此類腫瘤可出現在消化道任何部分,包括食道、胃、胰臟、小腸,以及大腸,其中以胃部最為常見。雖然胃腸道間質瘤屬罕見疾病,香港每年約有逾百宗新增個案,但無論腫瘤大小,皆有潛在轉移風險,因此不容忽視。小型間質瘤可以毫無徵狀,偶然於胃鏡或電腦掃描時發現;而較大型的間質瘤則可能會引致胃痛、胃脹、腹部腫塊及腸胃出血。
診斷方面,影像檢查(如電腦掃描)可以評估腫瘤大小及位置;內視鏡檢查(如內視鏡超聲波)則可協助抽取活組織,作病理學、免疫學及基因檢查。胃腸道間質瘤的風險高低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腫瘤起始位置、大小及細胞分裂率,一般而言,腫瘤體積愈大,細胞分裂率愈高,風險亦愈高。
手術切除為主 標靶藥阻癌細胞生長
治療方面,胃腸道間質瘤通常以手術徹底切除為主,若腫瘤體積較大,復發風險較高或已擴散,則可能需要以口服標靶藥,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伊馬替尼(imatinib)作輔助或紓緩治療。此類標靶藥能針對腫瘤細胞中c-KIT突變,阻止癌細胞生長及擴散。
慶幸的是,黃小姐的胃腸道間質瘤體積不大,細胞分裂率亦偏低,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後復元進度良好。
文:余霆鋒
(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