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隨心選讀健腦益智 氣定神閒多活兩年

發佈於

【明報專訊】南宋詩人陸放翁(陸游)一生熱愛讀書,詩句「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須書卷作良醫」,推崇讀書是養生妙法。

我一直堅持閱讀的習慣,百忙之中每晚都會盡量擠出一點時間看書或寫作;最近看得多是與醫學有關書籍,而寫的則是養生湯水或食療文章。

我認識一些病友,雖然學歷不高,卻熱愛讀書。他們大多是銀髮族,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些毛病,來看病時我發覺他們頭腦靈活,十分健談,而且緊貼時代脈搏,應是拜經常讀書所賜。

每周閱讀3.5小時 早逝風險減23%

我讀到耶魯大學一項長達12年的追蹤調研,涉及3635名年逾50人士,發現每周閱讀不少於3.5小時的人,比不閱讀的人平均多活2年,早逝風險降低17%至23%。

我的碩士論文是講甲骨文,當時的珠海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所長羅香林教授和導師李伯鳴教授對我有很大影響,也要感謝博士學位指導老師王韶生教授對我的悉心栽培,讓我在學期間學懂了很多東西,培養出獨立思考、明辨是非之能力,對我後來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回想我的讀書經歷,實在有點曲折,少年時期活躍好動,不愛讀書,短短數年轉了19所學校,勸令退學是平常事。直到高中時邂逅紅顏知己,生命起了180度轉變。

當時她對我說:「人生不是這樣子過,求學時期怎可以不努力讀書!」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令我如夢初醒。於是由高中開始發憤向上,努力讀書;一年後,學業突飛猛進,考入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進步神速連自己也感到吃驚。為了追回落後成績,我時常日夜苦讀,每晚只睡兩三個小時。長時間不夠休息,身體終於不堪負荷,熬出病來。家人帶我看中醫調理身體,那是我後來追隨學習中醫的陳佑基老師。因為我自小常到叔公的中醫館,耳濡目染之下對中醫理論例如陰陽之消長,五行之生剋等耳熟能詳,受到他的啟發,我在求學期間兼學岐黃之道,經過不斷努力,先後取得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並且在工作之餘為朋友診治。

我在青少年時期熱愛籃球、長跑、武術等運動,不喜歡看沉悶的教科書,不過武俠小說、奇情俠義小說等也是有追看過,金庸、古龍等名家作品自是看了不少。也許是潛移默化,我的中文修養比其他學科好得多,於是順理成章攻讀文學,讀得十分順利,無風無浪。讀中藥學時少不免要翻閱經典醫籍,紮實的文學修養有助我充分解讀醫書古文,得以大量汲取前人寶貴經驗,然後去蕪存菁,推陳出新,醫術不斷改良精進,對我來說文學與醫學可謂相得益彰。

讀書好處多不勝數,略舉例如下:

1. 降低患腦退化症風險(健腦益智)

古語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而法國的拉馬克學說指出生物器官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否則就會退化。讀書時候腦細胞不斷運作,腦袋愈轉愈靈光。這與打麻將可以防止腦退化是同一道理,不過麻將通常要湊合人數方可作樂,讀書則可隨時隨地獨自進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有科學研究發現,經常讀書的人患上腦退化症的機率比一般人低。

2. 書中自有黃金屋(錦繡前程)

在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力爭上游,必須盡量裝備好自己,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讀書考試,獲取更高資歷,這已是社會上的共識。進修專門知識例如法律、建築、會計等需要報讀有關課程,必須經過一番刻苦學習才有機會考獲專業資格,過關斬將從來不易,容我勉勵有志者:「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3. 書中自有顏如玉(美好事物)

現今社會雖然盛行上網瀏覽五花八門資訊,但是到書店或圖書館「打書釘」的人仍然為數不少,他們隨心選讀,以書香作伴,怡然自得也是一種享受。有些人喜歡閱讀期刋、雜誌,甚至笑話集等輕鬆小品,目的是紓緩緊張情緒,稍減來自工作的壓力,是以有不少公司或機構,都在休息室擺放這一類讀物,讓員工在休息時候翻閱,放鬆一下心情。

4. 書海無垠,長知識益身心(各取所需)

書本知識廣闊無邊,包羅萬有,不同內容的讀物有不同效應,例如英國利物浦大學閱讀、文學與社會研究中心(Reading, Literature and Society)發表研究指,文學閱讀可以提升思考彈性(mental flexibility),易於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有助啟動大腦的獎賞機制,這一點尤其令人鼓舞,尤其對心理素質較差的人,他們往往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讀書讓人增長知識,擴展視野,培養正面心態,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我有學生放棄正職後常抽空到大學圖書館看書,還不時參加徵文比賽,屢次獲獎,讀書寫作已成為他生活一部分,人也比以前開心、健康得多。

5. 延長壽命

愈來愈多科學研究證實讀書會令人健康長壽,正如上文提過耶魯大學的研究一樣。《孔子家語•五儀解》:「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讀書益智,明辨是非,做事有節制,明白事理,不輕易受人蒙蔽或者自己犯錯,心安理得氣定神閒,自然會健康長壽。

適時閉目養神 讀書與運動平衡

然而,凡事都有好壞兩面,不正確讀書又是怎樣呢?

1. 耗神傷目

科技日新月異,除了紙本書籍,電腦、手機等3C產品大行其道,隨之而來因長時間觀看而影響到心神、眼睛等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已成了社會生活常態。對此,我會建議無論是看實體書還是3C產品,都要適可而止。避免過於耗神傷目的方法就是懂得適時放下手中電子產品或是實體書,然後閉目養神。

2. 久坐怠惰

讀書可視為刺激腦部細胞的運動,運動要適可而止,腦部運動也是一樣。中醫常說過猶不及,要保持中庸之道。若是因終日看書,身體長時間處於靜止狀態,缺乏運動,健康必然亮起紅燈。我常鼓勵病友多運動,早前撰文強調生命在於運動,所以奉勸各位提高警覺,盡量不要久坐或是久臥,讀書與運動要取得平衡,動靜配合得宜,方為養生之道。

性格決定命運,際遇也影響命運,每個人有不同的際遇,我十分慶幸有機緣及時改變了當年厭棄讀書的態度,套一句古語:「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後來還開拓出璀璨的人生,拓展了一番事業;生活因為習醫而學懂作息平衡,時刻保持身心健康。感激我當時的知己紅顏,即是我現在的老伴。回想起來,這一切都是因為我能夠及時開竅,認真讀書。

■何樹勛

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親自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