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強化膝肩訓練 應付手球埋身肉搏
【明報專訊】港隊在今屆全運會男子手球賽勇奪第4名,創下歷屆最佳成績。熱血的戰情大幅提升市民對這項運動的關注度。
手球是一項結合高速移動與頻繁身體接觸的團隊運動。在40×20米的場地中,雙方各7名球員落場,盡力將球投進對方球門。球員需反覆加速、急停、變向、投擲、跳躍,並有大量埋身碰撞;融合了籃球的敏捷走動、棒球的精準投擲,以及欖球的對抗撞擊,因此手球的受傷風險也不容忽視。
我作為隨隊物理治療師,1年前開始與球員並肩作戰,協助他們提升運動表現、預防傷患,並在比賽中提供即時支援。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手球不僅是一項高強度競技運動,更是一門結合科學與臨牀實踐的專業挑戰。
82.2%前奧運球手曾受傷
高強度動作導致手球員的受傷率極高,對個人及團隊表現均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手球是受傷率最高的奧運項目之一,1948至2018年期間參賽的3357名退役奧運選手,有82.2%報告曾受傷。在2022年一項系統回顧顯示,下肢傷害,特別是膝蓋、大腿和腳踝發生率最高,而肩部傷害則是最常見的上肢傷害。
手球最常見傷患是下肢(尤其是膝蓋、大腿與腳踝)及上肢的肩部。膝蓋前十字韌帶損傷,因復元期長且影響整體表現而備受關注;肩部肌腱病的高發率,則與大量高速投擲動作密切相關。
傷害主要分為直接接觸與過度使用。德國職業聯賽中,直接接觸傷害多見於頭部、手部、肩部與腳踝;非接觸傷害則集中在膝蓋、肩部與大腿。女性球員總體受傷率及復發率均高於男性。比賽時的受傷風險遠高於訓練期間,年輕球員比賽時每1000小時的受傷發生率為9.9至41.0,訓練時則為0.9至2.6。
傷患重災區1:前十字韌帶
前十字韌帶損傷常見兼復元期長,因而需要積極預防受傷。由於急性受傷與過度使用皆可傷及膝部,因此強制篩查評估至關重要。
下肢Y平衡測試(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是常用於受傷風險評估的標準化工具。運動員單腳站於Y字中心,非支撐腳分別向Y字3個方向伸出,記錄最遠距離,然後根據下肢長度計算得分。若評分低於94%,下肢受傷風險增6.5倍。研究指,神經肌肉訓練可降低前十字韌帶的受傷風險。
傷患重災區2:肩部
手球員每個賽季平均投球約4.8萬次,旋轉肌群容易過度使用。投擲時,內旋肌群負責加速,而減速階段則需外旋肌群的強力離心收縮。因此,客觀評估肌力失衡(如使用等速或手持式測力計)至關重要。有研究指,女球手離心內旋肌力與向心外旋肌力比值過高時,肩傷風險增2.5倍。
訓練量亦是重要變數,過度負荷會令肩傷風險大增。一個肩部傷害預防運動計劃,讓660名挪威職業球員接受為期1年的肩部傷害預防運動,經評估證實5個不同難度運動,1星期做至少3次,可將肩傷風險降低28%。
文:方浩錤(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鍾錦榮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恢復策略:健康睡眠習慣 提升表現 (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