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澤星寄語:常存希望
【明報專訊】每天看新聞,世界各地不是發生天災就是戰亂或社會危機,確是觸目驚心,甚至令人灰心沮喪。壞消息看多了,難免會影響情緒。但環境愈困難,我們愈需要勇氣和希望來面對。那麼,心情低落的時候,可以怎樣令自己振作起來?最近我看了一齣話劇、聽了一些真人真事,頗有得益,不妨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
今年是香港紅十字會成立75周年,他們與香港話劇團合作,編製了一齣舞台劇《第八原則》,以作紀念。故事相當簡單,透過一名長者的回憶,宣揚仁愛互助的人道精神。話說長者童年時經歷了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大火,但幸得救助可以重建家園。他不僅心存感激,更明白向遭逢困厄的人施予援手是多麼可貴,所以立志日後要盡力幫助別人,並將這份信念灌輸給兒子。兒子年幼時,寧可去做童軍日行一善,也不願跟着父親做小販。兒子長大後,入讀港大醫學院,當上了醫生。他在實習時,目睹1993年元旦蘭桂坊慘劇,可是因為場面太混亂,他亦經驗尚淺,不太懂得處理危機。畢業後在SARS和新冠疫情期間,他盡心盡力救助病人;其後更參加無國界醫生,到世界各地從事人道救援工作,貫徹父親的教誨。
此劇演出認真、情節感人。編劇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將香港過去數十年的重大事故串連起來,讓觀眾容易產生共鳴。當演到長者的兒子和媳婦(兩人都是醫生,也是醫學院的同學)為了由誰來加入dirty team照顧SARS病人而爭吵,當年抗疫時的種種回憶一下子湧上心頭,真是百感交集,眼睛也不禁一陣泛潮。
歐耀佳走入戰火連天加沙
上月底,港大醫學院校友歐耀佳醫生亦回到母校,與學生和同事分享他加入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及無國界醫生以來的經歷,包括在戰火連天的加沙地區工作的見聞,令人肅然起敬。
少女失右腿 積極向學無氣餒
歐醫生表示,這次衝突的死傷者與以往不同,絕大部分是平民,甚至包括醫院同事的家人。加上醫療物資匱乏,運送亦受阻撓,使救援工作困難重重。然而面對這麼惡劣的環境,當地人仍未放棄希望。歐醫生特別提到一名因爆炸而失去右腿的少女,經過治療後已裝上義肢,逐漸恢復行走。歐醫生第二次到加沙工作時,那名少女專程來訪,並告訴他自己一直透過網上授課修讀會計,已完成考試,即將畢業。這名少女沒有因為受傷而氣餒,仍然積極向學,堅強得令人佩服。
無論是紅十字會還是無國界醫生,其工作均以人道主義為基石,致力於援助身處困境的弱勢群體。身為醫生,我對他們的奉獻深表感謝,同時也寄望所有醫科生,能傳承這份精神,始終以守護民康為己任。
面對生活中的失落與無助,或對現狀有所不滿,我們難免感到氣餒。與其沉溺於苦惱,不如積極尋求轉變,常懷希望。坐困愁城無濟於事,唯有付諸行動,才能開創新局。在此,我亦誠摯呼籲大家在12月7日的立法會選舉中踴躍投票,為建設更美好的香港出一分力。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