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工作無止境求完美 引爆精神健康危機
【明報專訊】10號超強颱風、暴雨淹浸鐵路、塌樹阻路……無論環境有多惡劣、前路有多艱險,香港打工仔都會無畏無懼趕返工。「香港人真係好鍾意返工」成為近年社交媒體常見的調笑議題。但專家直言,太過全情投入工作是一個健康危機;生活與工作沒有邊界感的「工作狂」,若加上性格追求完美及盡責,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導致職場精神健康問題。
與一般精神健康問題比較,職場精神健康問題有其獨特之處。中大精神科學系臨牀心理學家辛蔚嫺指出,當事人即使下班或假期都放不下工作,經常想起工作相關的人和事,控制不了工作的憂慮,「諗完又諗,無法放下」;同時會有很多關於工作的負面想法,例如「我這一行前景如何?我如何在公司繼續生存?」會對於自己的事業、公司及同事的關係看得很悲觀。
責任感強、無力感重高危
職場壓力多源自工作量及人際關係。另外,不同的心理學研究都顯示,自主能力較低的在職人士有較大工作壓力。辛蔚嫺舉例,位處中層的夾心人士需應付上司的工作指令,而下屬未必合作,他們工作缺乏自主,工作壓力大,感到舉步維艱,無力感重。
辛續指,某些性格特質特別容易引致職場精神健康問題,包括責任感強、完美主義,他們對自己及別人要求高,要求大小事情做到101分,常常耿耿於懷,長遠容易積累壓力;倘若加上他們只埋頭工作,生活沒有其他興趣,就很易引致工作怠倦(burn out)。
辛蔚嫺說,事事要求完美、責任感強等性格特質,其實不是壞事,這些人工作表現會較優秀、可靠,容易得到上司肯定,從工作上獲得滿足感。然而,上司或許因而交託更多工作,工作壓力增加,造成惡性循環;一旦工作未受到上司肯定,例如不獲升職,覺得自己得不到應有回報,情况就會更差。
身體、情緒、行為 留意壓力反應
要知道自己是否出現職場精神健康問題,辛蔚嫺提醒,要留意身體、情緒及行為上有沒有出現壓力反應。
身體:失眠、皮膚變差、肚瀉、免疫力下降導致經常生病
情緒:情緒波動、繃緊,容易因小事觸動。例如媽媽問幾時回家食飯都會大發脾氣;一些突然出現的聲音會令整個人「彈起」
行為:例如以往放假愛到公園跑步,或與朋友聚會,或看一場電影,但有一段時間對上述活動失去興趣,放假只想留家,經常感到疲倦;飲食口味突然改變,經常想吃「安慰食物」如甜品或肥膩食物,或是失去胃口;過去認為工作有意義的感覺減退,甚至不再想返工,「不知道做來做什麼,不想認真工作了,想hea做、躺平」
平衡公私生活 尋社交支援
對於有職場精神健康高危特質的人,辛蔚嫺強調,關鍵是要懂得平衡工作與生活,要做到投入工作也能投入興趣。每周最少有一天留給自己,可以考慮去學一些東西,不要只顧工作;例如報讀興趣班或參加活動,最好要交學費,將成本化為動力,但不要為這些興趣班或活動設定任何目標,「不要拿工作心態去學習或發展興趣,例如學日文目標要考到某一級別,這會變成另一種壓力」。另外,這類人需要社交支援,多找朋友傾訴,為情緒找「出口」,都可以幫助減低精神困擾。
活在當下 勿事事看結果
辛蔚嫺遇過一名因失眠而求助的人士。他是中層管理人員,本身做事十分妥當,很有責任感,很想符合上司的高要求;然而他兩名下屬中,其中一人表現不理想,求助人因而經常要加班執手尾,工作量大增,睡眠大受影響,情緒受到焦慮困擾。
辛指出,首先要幫助這名求助人重設生活與工作的界線,周六或周日必須抽出一天不工作,做一些工作以外的活動。針對他處事非常目標為本,事事要求有結果、有得着,辛於是安排他做靜觀練習,只活在當下,不要看結果,純粹為做而做。結果求助人在放假的一天會陪朋友行公園,完全無目標,他才發現自己很少做這類活動,也是他近來最放鬆的活動。
文:梁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港人點解咁鍾意返工? (2025-11-24)
知多啲:研究由家庭醫生把關 疏導輕中度精神問題 (2025-1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