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星期日現場:有種道德責任叫做一人食一個Pizza
【明報專訊】上個月我誤打誤撞,當上了旅行團的雜務助理;行程編排是由香港出發,前往意大利南部西西里,上活火山、訪希臘神殿,總之吃喝玩樂。從飛機餐開始,我便全情投入,抵步後更是隨團大飲大食。我心無旁騖,一日食足五餐,每餐不留剩菜;前後共吃了二十幾天地道又正宗的意大利菜後,幾乎相信了自己是食神託世,而忘記我真正的身分其實是服務團友的打雜。
行程結束時,旅行團請團友填問卷,並給工作人員打分,而我所得到最一致的回應,是「貪吃、胃口好、有食相」,但令人擔心會消化不良及體重暴增。一夜之間,我洗底成為一個人畜無害的為食鬼,在滿佈紅線的亂世之下,夫復何求。
禁室培育之港式pizza觀
「16個人在意大利一間薄餅店聚餐,他們應該點幾多件pizza?幾多杯飲品?」
上周網絡瘋傳一條意大利爆粗片,話說16個台灣遊客在意大利某薄餅店只點了5份Pizza和3杯啤酒(網上及台媒有另一說法是13人),令老闆極度不滿。他即場開機拍片,一邊佯裝熱情問客人從哪裏來,一邊用意大利文鬧爆兼句句有骨嘲諷,毫不知情的遊客還一臉笑容比出V字手勢。老闆之後將影片擺上社交平台,公審這班亞洲遊客不知大體,當然又引來台灣人的反擊。(後續是老闆道歉並高呼「我愛台灣」)。
上述場景熟口熟面,我在西西里的旅行團中經歷過無數次。因此立即找來「短腳馬」領隊看題作答,她的答案是:「我上一團有24個團友,但香港人一般只得12個歐洲人的胃口(甜品另計),因此我會點12道主菜(包括pizza)、但加上多碟沙律、小食,(不論order幾多團友都食得晒的)極多款甜品,以及多支紅酒和白酒。」
作為一個成長於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我的薄餅味蕾經由Pizza Hut「禁室培育」而成。薄批、厚批、芝心批,超級至尊與(加入罐頭菠蘿的)夏威夷風光;Pizza餅底要不薄如餅乾,要不咬到牙骹酸軟。如果五人聚餐,最多只會order一個大批或者兩個細批,對於薄餅,我擁有一套完整的香港視野,從未試過用「好好食」三個字來形容pizza。
終於,我的pizza三觀遭受到史無前例的巨大衝擊,你當我是浮誇吧(這句要唱出來),但我都必須這樣寫。那是我抵步西西里的第二天,即係兩個月之前(Sorry寫了800字才入到正題)。話說當日團友尚未到境,我的打雜旅程還未開始,「短腳馬」領隊和我慵懶的各自hea在牀上,享受着南意午後和煦的日光時,她突然大叫出來:「喂,有間在拿坡里好出名,第一間發明Margherita口味pizza的薄餅店,原來在這裏開了分店!今晚去食好嗎?」但話口未完,她又猶豫:「不過我哋兩個人嗌兩個pizza,肯定食唔晒喎……」於是她又提議:「一係外賣自取,返民宿食?」
由於我對pizza向來非常「麻麻」,所以反應不算雀躍:「試吓囉,但我唔會食好多。」
暴露年齡的伙頭智多星
黃昏去到這家創立於1870年的薄餅店,日光漸收,迎面吹來一陣涼風,我們還是覺得pizza應該熱食才好吃,故此打消了外賣念頭。揭開餐牌,我立即被一款標榜一批兩味的pizza吸引,「不如叫這個,可以試兩種味。」「短腳馬」流露出一副千帆過盡的「老屎忽」氣場,搖搖頭說,「美姿,去到最後,只有經典味的pizza才最恆久、最好食。你要學意大利人,味道不需要多,只需要精。」
在意大利薄餅店,一人點一個pizza,再加一杯酒是常識。但考慮到我倆擁有的香港胃,「短腳馬」遂點了一份跟薄餅同價的沙律,一個bufalina、兩樽水。落單後六分鐘(留意這個伏筆),侍應便端來薄餅,連見多識廣的「短腳馬」此刻都瞪大雙眼,聲線再提高八度:「嘩,好大個!」真係好大,大過面盤這個形容詞都會侮辱了它的圓周!
對Pizza非常「麻麻」以及「唔會食好多」的我,先來一啖。OMG!他媽的!腦海突然閃過幾十年前看的日本卡通片《伙頭智多星》(要夠老才會睇過),劇裏角色張開口大叫「好味呀~~~~~~~~~!」,接着閃光激光金光強光在畫面飛來飛去的超級浮誇特技效果。我內心大叫:「原來pizza係咁㗎?好味呀~~~~~~~~~!」
第一啖喚醒我舌尖神經的,是那一抹蕃茄醬,似乎是我從來沒有嚐過的蕃茄醬之味,鮮甜但成熟,毫不生澀。原個水牛芝士加添了踏實的嚼勁,有餡料的薄餅,餅皮薄而軟,邊皮帶着豹紋斑點的焦烤效果。作為一個對美食十分膚淺、味蕾十分遲鈍,文字功力有欠深厚的人,我對不起大家,只能形容到這裏,予欲無言。
最後我和「短腳馬」吃光了盤。
這是我意大利之旅的第二個晚上,而旅行團甚至未正式開始。
亂世下的責任
字數關係,我不得不省去旅程期間,曾跟短腳馬和團友出現過的關於港燦追尋正宗Pizza的大小故事,直接就要跳到旅行團結束後、我獨遊北部城巿都靈最後一夜,晚上九點幾的那一幕。
話說我花了幾天來思考,在我出發前往劣食之國的前一晚,應該吃什麼晚餐來為今年的意大利之旅作結呢?最後,我竟然揀了pizza!OMG,我明明是一個對Pizza非常「麻麻」以及「 唔會食好多」的人,難道我真的要一條友食晒一個薄餅?
等到晚上九點,我終於有輕微肚餓的感覺,增加了一條友食晒一個薄餅的決心。下榻的青年旅舍附近很靜,但也無損我遠征薄餅店的決心,加快步伐走了1.5公里,看見街角某店燈光亮着兼大排長龍。我豪氣地多付兩歐元選戶外座位,order了一個Marinara pizza,這通常是餐牌中最便宜的一款薄餅,只由蕃茄醬、大蒜、羅勒,再澆上橄欖油製成。由於我心心念念蕃茄醬之味,所以一早已決定要點這個款色。
我等了差不多半小時,老闆才前來替我落單。原個pizza給端上來時,僅憑目測,我已有信心必定比早前解放本人味蕾那個pizza更加高汁,原因是眼前的薄餅餅皮膨脹得誇張,厚度足足有一隻食指咁長,我胡亂影了幾張相便丟下手機,懷着虔敬的心情同時張着血盤的大口,獨食屬於我的Marinara。(請自行重讀閃光激光金光強光飛來飛去那段文字)
一位我尊她為廚神和食神的團友Elaine說過,pizza餅皮烤得愈脹,代表麵團發酵時間愈長,意味着口感更加煙韌、誠意分數更高。一咬落去,邊皮外面酥香、裏面軟糯,前調口感乾爽,後調舌尖潤澤,不過是沒有塗上任何蕃茄醬的齋皮,卻吃出了層次豐腴並帶着橄欖香的味道。寫到這裏要收筆了,抱歉我已盡晒力回味和形容,會將餘下來說不出的味道留給自己。
我這段開啟味蕾之旅完結後(其實pizza只是旅程的其中一款美食……),曾跟「短腳馬」一起與某位朋友聚舊。他熱切期待不久之後的西西里食神旅程,並已預先減了肥,好,就這樣約定,不見不散,不增磅必回水。最後抄一句餐牌上的金句:
E’un imperativo morale mangiare e godersi la pizza
品嚐和享受pizza,是(亂世下)一種道德責任。
*「亂世下」三個字是我加的。
小知識:什麼才是「經典」味道?
我要先忘記超級至尊和夏威夷風光,意大利pizza的經典味道是Margherita,由番茄醬、乳牛牛奶芝士(Mozzarella)、羅勒葉製作而成,跟意大利國旗顏色相同。不過我們點的不是Margherita,而是bufalina(或Margherita alla bufala),前者用切碎的乳牛牛奶芝士,後者則用原個水牛芝士,價錢通常相距兩歐元,識食之士會點後者。「短腳馬」補充:「bufalina口感更好,較有嚼勁。」
小知識:磚窰烤焗
烤出上好意大利Pizza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用特製的磚窰來烤焗。我和「短腳馬」曾在帶團期間一小段僅有的自由時間裏,在地圖上僅憑食客上載的照片,瘋狂尋找磚窰薄餅。我們曾在餐廳坐低,在臨點菜一秒確認原來他們並非使用磚窰,而大逆不道的道歉離座。磚窰溫度高達300至400度,我曾雞同鴨講問過一個師傅,他說要烤出一個薄餅必須在50至70秒之間。
文˙鄭美姿
編輯˙黃永亮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