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塱原濕地「追星」 追蹤器繫彩鷸記生態 留鳥慣匿藏 本地群族面臨中度滅絕危機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位於上水雙魚河及石上河之間的塱原是香港最大型連片淡水濕地,曾錄得近320種雀鳥,佔全港整體逾半,其中彩鷸是當地「明星鳥」,惟牠們慣於匿藏,不易發現其蹤影。香港觀鳥會完成一項研究,為彩鷸繫上追蹤器,結果發現牠們日間躲藏在密集的植被及農作物之中,例如慈姑田及稻田,夜間則會到植被較疏、視野較開闊的水田覓食,認為應加強保育區內多樣化生境。該項研究結果亦可作為未來建立其他保育區的重要參考。

明報記者 馬耀森

彩鷸在本港分佈有局限,屬本地關注品種,過去九鐵落馬洲支線曾計劃貫穿塱原濕地,令彩鷸受關注。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今年發表的研究,彩鷸的本地繁殖族群正面臨中度滅絕危機。觀鳥會一直希望深入了解本地彩鷸的習性,以助推動日後生境保育工作,遂展開研究。

追蹤器重2.8克 不礙活動

香港觀鳥會助理研究經理李鍾海表示,會方於2023年10月及去年10月,各為3隻彩鷸繫上追蹤器及腳環,然後放回野外。研究團隊表示,以往較少追蹤本地留鳥(全年棲息同一地方繁殖的鳥類),彩鷸棲息地資料不多,而近年因出現較輕巧的追蹤器,重量約2.8克,確保不超過雀鳥體重約3%,故不會影響牠們活動。

晨昏性鳥類 晚間亦活躍

彩鷸是晨昏性(crepuscular)鳥類,主要在黎明及黃昏時期活動,但研究發現,彩鷸在晚間亦出動,並與日間出沒的生境不同。牠們在日間會匿藏在植被較密的農地如慈姑田,而夜間較活躍,會到較開揚的生境如通菜田覓食。無論日與夜,彩鷸棲息的生境都是濕田,即使是沒植物的農田。

李鍾海說,今次研究反映塱原的多樣化生境對彩鷸同樣重要,亦顯示不同生境對雀鳥有不同功能。研究發現,個別被追蹤的彩鷸較「大膽」,日間除在慈姑田,亦會在通菜田、稻田甚至草地棲息,但整體較多在慈姑田。至於活動範圍則介乎0.19至0.24公里之間,不算廣闊,亦無錄得牠們離開塱原。

研究團隊認為,長遠要做更多研究,例如彩鷸在繁殖季節時棲息的生境,與平時是否有異,以便建立更完善的資料庫,以助日後生境保育工作。

事實上,本港城市發展令生境多樣化的特點減少,資料顯示過去錦田水牛田是大片淡水濕地,有彩鷸繁殖紀錄,後來當地發展,彩鷸族群亦消失。

城市發展 錦田族群消失

WWF今年3月發表報告,評估本港886個物種的保育狀况,包括哺乳類、鳥類、淡水魚及兩棲類等主要動物種群,當中逾四分之一有本地滅絕危機,鳥類中有44種被評為有「中度」滅絕風險,彩鷸是其中之一。報告又指出,有關鳥類依賴低地生境如淡水沼澤、河流、農田等,面臨生境喪失和退化,以及外來物種等威脅,急需加強保育。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