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梅子林、蛤塘動靜皆宜 藝遊森林村 刺激樹上飛
【明報專訊】說到新界東北的客家村落,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荔枝窩。每到周末假日均有不少遊人到訪,村內氣氛頗為熱鬧。至於距離荔枝窩約半小時步程、位處吊燈籠山腰的梅子林、蛤塘兩村,雖然一度荒廢,但近年在村民及保育機構的協力下逐漸回復生氣,並將於下月「梅子林.蛤塘森活節」帶來不少精彩節目——飛索、森林瑜伽、射箭、繪畫工作坊等,相信會吸引不少外人到此一遊,發掘鄉村之美。
「梅子林‧蛤塘森活節」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策劃,屬「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下稱「森林村落」)保育項目的活動之一。主辦單位會跟過去一年曾合作的不同單位及藝術家回到梅子林及蛤塘,合辦各種有趣的活動,吸引都市人展開一場動靜皆宜的鄉郊探索之旅。
都市人要走入這片寧謐之地,需經一番轉折。一般人可從馬料水新渡輪碼頭乘搭渡輪到荔枝窩,船程約90分鐘,下船後沿林徑上山,大約半小時便可抵達這兩條隱世村落。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森林村落」項目統籌梁兆謙形容,地理上的隔絕,賦予兩村獨特的氛圍。記者最近數次在平日及假日到訪,游走於兩村之間,人氣相比臨海的荔枝窩可謂有天淵之別,四周高聳的樹木、層層疊疊的荒廢梯田與寥寂的村屋,共同構成了一幅充滿故事感的畫面。
爬樹俯瞰梯田 射箭競技享親子樂
「森林村落這個名稱,本身就解釋了我們的核心理念。」梁兆謙指出團隊活用兩村被森林包圍的生境,設計一系列與環境共生的體驗活動,例如整理荒廢的梯田,不時舉辦露營活動。他說森活節的誕生,旨在向公眾呈現這些偏僻村落的獨特活力,因此在森活節策劃一系列動靜皆宜的活動,從刺激的歷奇活動到靜心的藝術創作,由荒野露營以至元旦觀日出,務求讓每個到訪者都找到自己的節奏,深度體驗這片土地的魅力。
本屆森活節有多達10項活動,好動的可參加「飛索小勇士」,在專業團隊設計的飛索上滑行於林蔭之間;或是在「小小攀樹師」活動中挑戰自我,學習爬上大樹,從高角度欣賞平常難得一見的梯田美景。今年新增「營地射箭練習」,透過合作與競技增進親子樂;如偏愛較靜態體驗,則可參加「森林瑜伽」或踏上「村落奇遇記」的旅程,透過互動遊戲和感官體驗,領悟村落自然景觀背後的奇妙故事。
廢棄瓦片變磁石貼 DIY山林福袋
藝術佈置及工作坊一直是活動中最重要的元素。梁兆謙解釋,合作單位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於2019年邀請藝術家葉曉文,與村民一起於梅子林繪壁畫,結果讓梅子林走入公眾眼球內。那次經驗讓團隊明白到藝術是一個親切的媒介,故每屆森活節都加入藝術成分,甚至活用村內資源來創作。以「海玻璃繪畫工作坊」為例,葉曉文團隊在岸邊蒐集了一些被海水磨去尖角的玻璃碎片,結合村內廢棄的瓦片,製成精美的磁石貼;又例如藝術家郝立仁主持的「山林福袋工作坊」,參加者將會復刻沙頭角慶春約(詳見「歷史」)的傳統技藝,以薯榔與塘泥為布袋染色,親手製作一個充滿大地色彩與祝福的山林福袋。
精心設計的活動背後,梁兆謙說離不開與村民的無間合作。例如主辦單位以租用或代為修復村民房舍的形式,以換取修復後的房舍使用權,從而活化村落;其次是在活動中積極邀請村民參與,特別在飲食安排上,由村民親手準備山水豆腐花、客家炒米粉等地道美食,讓參加者大飽口福之餘,更能品嘗到濃厚的客家飲食文化。梁兆謙說這種合作模式超越了單純的活動策劃,建立了一種共生的伙伴關係。不過,始終兩村的環境不似荔枝窩般開闊,承載力有限,為保證每名參加者的體驗質素,森活節的門券限量發售,特別是體驗活動的門券將於12月5日截止(飲食及交通套票則於12月10日截止),有興趣的,要盡快上網預訂了。
文:周群雄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村民說:蛤塘村「愚公」 復村壯志難敵現實消磨 (2025-11-22)
歷史:梅子林、蛤塘、荔枝窩 7村合組慶春約 (2025-11-22)
梅子林‧蛤塘森活節:森活嘉年華 (2025-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