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駐京周記:「春秋假」漸成新寵

發佈於

【明報專訊】寒暑假已是國內學生們放假的常態。而這些年,為了素質教育更好推行,也為了刺激國內消費市場,「春秋假」成為了新寵,各地紛紛開始施行。今年9月,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幹政策措施》中對春秋假的表述,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通常3天 銜周末紅日組小長假

春秋假通常各3天,通過調休與周末或法定節假日銜接形成5-9天小長假。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的「農忙假」,90年代隨雙休製推行而取消。2004年杭州率先重啟試點,2025年浙江成為全國首個全省推行的省份。‌‌今年11月,浙江、四川、廣東等地都已放「秋假」,北京、江蘇等地也已有學校開啟試點。

浙江率先推行 多省跟進

社交平台上,有北京市人大附小的家長表示,人大附小一直都有春秋假期,也有北京學生家長表示,北京的春秋假期其實一直都有學校組織春遊或秋遊。

京倡公益託管助雙職工家庭

北京市發改委今年10月就曾提出建議,建議推廣春秋假制度,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消費活力。可根據氣候、教學進度和文化特色,靈活設置3至5天的假期時長。同時建議提供公益託管服務解決雙職工家庭的託管需求。

旅遊企:秋假間訂單增逾3倍

讓學生們在枯燥的課本知識之外,接觸更多的大自然和新鮮事物,是安排春秋假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春秋假在促進消費方面也成果顯著。據新華社報道,寧波市九龍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秋假期間全鎮文旅訂單較平日激增3倍以上,親子家庭客群佔比超七成。部分親子項目日均接待超6500人次,民宿集群出租率普遍突破85%,核心景區日均疏導客流超2萬人次。

亦有家長稱放假反成負擔

不過有人支持多放假,也有人認為假期設置不合理,放假反而成為負擔。廣東佛山一位家長在社交平台上質疑「春秋假」四條不合理:學校推脫託管、假期太短、失去農忙功能、與教育無關。

春秋假不只和學生相關,還和學生家長有密切關係。雙職工家長如何配合孩子休假旅行,假期如何合理安排,如何「寓教於樂」等,都是家長們頭疼的問題。能休息固然是好事,但很多家長沒有陪伴孩子的時間精力,被迫「留守」的兒童去向也亟待解決。此外北京某中學案例也顯示,學期備課量因假期調整增加37%,教師工作量可能大幅增加。而如何平衡各方要求,「春秋假」的推行仍需繼續探索。

駐京記者 王佩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