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淑操:AI教育開啟數字教育時代的新領域
【明報文章】在全球數字化浪潮及AI(人工智能)急速發展的大勢所趨下,今年特區政府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明確訂定四大中小學數字教育政策重點,包括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及技能、持續教師專業培訓、優化教育基建,及參考本地、內地和境外的良好經驗,深化跨界交流。行政長官於今年施政報告宣布,教育局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全速支援推動本港中小學數字教育,並預計明年發表「中小學數字教育藍圖」,全面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並訂定「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架構,系統化教師的AI專業培訓及引入企業資源。在當局財政緊絀的情况下,從政府各方各面的規劃和資源投入,在在反映全面推動數字教育的決心。
推動教師認知AI 培養學生數字素養
新學年起,教育局與大學、專業團體合辦教師專業培訓,包括「人工智能素養及技能」、「AI+學科應用」及「AI領導培訓」三大範疇,提升對數字教育的認知。校長及教師可按校情參加,逐步提升於教學運用AI技術的能力。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強調,善用科技輔助教學,真正「把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啟發教師於AI時代下轉型為「學習引導者」,而非知識傳遞者。
此外,教育局亦舉辦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推動業界討論及分享AI融入教學的策略與挑戰,並積極聯繫內地及海外專家交流實踐經驗。香港教育城和電腦教育學會定期舉辦AI教師培訓、數字教育工作坊、教學創新展示,協助教師掌握最新科技及應用於課堂,推動多元平台和普及AI學與教。
除了教師專業培訓,讓學生透過多元活動掌握AI學習,亦是重中之重。即將推出的「全港中小學數字素養與技能學生獎勵計劃」,鼓勵學校透過計劃,提升學生數字素養與道德責任,培養運用創新科技的能力。教育局已為初中科學科推出AI融入教學先導計劃,並將AI教育納入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課程,設計跨學科學習經歷,激發學生創意及學習如何有道德地使用AI。此外,學界積極參與相關課程和活動,校長會及辦學團體紛紛以數字教育為主題,營造創新學習環境,深化全校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香港可以借鑑內地於AI教育實踐方面的經驗,有序推動AI與STEAM領域深度融合,制訂本地化發展藍圖,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數字素養。事實上,內地對AI教育的推動已經普及化,教育部公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涵蓋AI助教、智慧教室、學業預警系統、知識圖譜教學等。
借鑑內地經驗 多元化投放資源
以小學為例,深圳南山區教育局聯合騰訊、商湯科技等企業,向98所中小學推出青少年AI課程。學校可自主選擇課程模組,如編程平台「扣叮」、機械人設計與數據分析等,促進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掌握AI技術。中學方面,山東濰坊第一中學建成了涵蓋智能安防、人臉識別門禁、AI排課系統、學情數據分析平台的智慧校園:教師可透過AI平台,即時掌握學生出勤、學業進度、心理健康狀態,並根據數據制訂「適異性」教學策略。高等院校方面,北京理工大學利用知識圖譜建構智慧教學平台,積極支援學生學業發展,令教學效能得以大幅提升,反映了AI對教育所產生的正面作用。
回看香港,除了優質教育基金20億元撥款,政府更透過多項具體計劃推動AI教育。當中「智為學理」計劃以初中科學科為試點,撥款資助學校將AI教學帶入課堂,並由香港大學電子學習發展實驗室提供校本課程設計、教師培訓及技術支援,每年協助25間中學和小學全面優化AI教學模式。
此外,香港教育城與教育機構「Vinci AI」攜手開展「人工智能及運算思維自學課程」,首階段已有逾萬名學生參加,反映政府與業界合作成效顯著,成為良好事例。當中,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已於校本課程正式融入生成式AI技術,相關教學獲得香港大學STEAM運算思維金獎,並納入中大資優教育內容,推動跨界交流與課程創新。
毋庸置疑,香港在推動AI教育方面已具備良好開局和清晰路向。筆者相信在政府的大力引領下,可凝聚各界力量推動數字教育創新轉型。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指出,數字教育的重點在於提升學生素養與技能;AI教育具革命性,肩負起變革未來的重任。可見,政策規劃、教師發展、課程優化和多元資助的多管齊下,可以使香港持續壯大AI人才庫,以迎接數字化新時代。
作者是教聯會理事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淑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