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梁帆:市民一票 走出香港優質民主路
【明報文章】香港第八屆立法會選舉進程已過半,筆者近期漫步街頭,看到的是維港兩岸選旗招展、街站人聲鼎沸。這般熱烈場景,可謂香港民主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生動寫照。不過網上有聲音質疑:「這是不是真民主?為何同西方唔同?」正好最近坊間討論《「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溫故知新,一個根本問題亟需釐清:香港民主從何而來?香港民主之路是哪一條?
有人將西式民主奉為圭臬,但香港從真正有民主那一日起,就不是歐美模式。回歸祖國以前,香港有民主嗎?英國殖民統治的150多年間,總督由英國委任,立法局議員長期由港督指定,華人何談有政治權利?香港有何民主可言?且回歸以來的民主亂象,其禍根恰恰在於英國撤離前埋下的隱患,例如過度強調「直選」形式卻忽視實質治理,導致社會對立、議會失序、國家安全面臨風險,「拉布」、「流會」、惡意點算法定人數等政治操弄層出不窮;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曾停擺8個月,法案堆積如山,惠民、利民政策遲遲得不到推進。
西方對立分裂民主模式不合香港
事實證明,這種對立、分裂的民主模式不適合香港。任何地方的民主發展,都不能以犧牲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為代價。
白皮書說得清楚,香港回歸後才是真正開啟民主新紀元。香港特區的民主制度,是在回歸祖國、實行一國兩制後才真正建立。香港實行什麼樣的民主制度,完全由《基本法》和中央政府的決定所規範,不是英國給的,也不是《中英聯合聲明》給的——翻查一下便可知,聯合聲明裏根本沒有「普選」、「民主」字眼。那些將民主歸功於殖民時期的論調,無視了歷史事實與法理依據。
即便如此,外界有些人就是罔顧事實,以「假選舉」、「只有一種聲音」等消極言論,試圖打擊選舉和市民參與意願。事實就是,本港新選制實施以來,立法會不再是內鬥擂台,而是建設的舞台。第七屆立法會4年任期通過130項法案,比上一屆提升六成。從取締劣質劏房的《簡樸房條例》,到規管網約車,再到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履行基本法第23條立法的憲制責任,不論你是否喜歡本屆政府、是否認同新選制,惟必須承認:每一項法案的通過,市民都是最終受益者,符合香港最大多數人的利益。
新選制如同一座橋樑,既確保「愛國者治港」,又拓寬參與空間,強調均衡參與,商人、勞工、專業界別共治。今次選舉90個議席吸引161人競逐,地區直選界別區區有競爭,功能界別差額率百分百,這叫「只有一種聲音」?如果只有一種聲音,那就是愛國愛港的聲音,這不是應該的嗎?難道美國、英國的民主制度,允許在競選中出現不愛美國、不愛英國的聲音?
筆者想強調:民主不是「人哋話事」的模仿。第七屆立法會推動落實稅務優惠、人才政策,支持創科金融,今年第三季本港經濟實質增長3.8%,這才是民主的果實——經濟有活力、民生有改善。反觀過去,空有「直選」名號,卻陷入政治內耗,民主變成「民主騷」。香港要的是實質民主,即立法會與政府良性互動,一起形成合力,共同解決房屋、老齡化等深層問題。正如白皮書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標準,也不存在統一的民主模式。只有符合自身實際、能夠解決自身問題的民主才是好民主。」
所以,「民主」這雙鞋,穿得舒服、行得穩,方是好鞋。與其羨慕他人的鞋,不如著返自己對鞋踏實。
今屆選舉,筆者切身感受到新風貌:街站不再是罵戰,而是政綱比併;論壇上,候選人談北部都會區發展、改善社區設施,不再搞極端對立;市民的掌聲送給務實建言,而非激進口號;競爭是為了「誰更優秀」,而非「你死我活」。今天,香港民主不是複製的舶來品,而是在一國兩制下,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優勢,再結合本土特色形成的智慧結晶。
重溫白皮書,再看今日選舉,筆者充滿希望。12月7日投票日,唔好覺得「唔關我事」;揀出你認為最好的那一個,就是為香港民主做貢獻。這條民主路,大家要一起走,才能夠行得穩、行得遠,因為它生於斯、長於斯,最貼地、最管用。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