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梅志文:數字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建立校本AI平台和工作流程的必要
【明報文章】這是未來校園的構想——早上學生一邊走進課室,一邊透過平板電腦登入學校的AI(人工智能)學習平台;AI系統根據他們過往的學習紀錄,自動推送個人化的學習資源:英語能力稍遜的學生獲推薦相應的聆聽練習,而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則獲分發具挑戰性的題目。同一時間,老師在平板電腦上實時顯示學生的學習進度,並在課室內給予個別輔導。老師能夠透過AI系統,自動整理學習歷程和數據,全面提升學與教。這正是數字科技釋放學與教潛能的理想畫面,也是政府希望達至的教育理想。
正如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吳及教授跟香港校長分享AI的探索與實踐時所言,AI的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落差,在推展時亦充滿挑戰。AI確實能夠為教育界帶來改變,例如個人化的學習支援、精準的教學分析、高效的校務管理。然而於實踐層面,學校必須面對多方面考量,特別是平台的選擇。坊間雖然出現了不少AI平台,惟大多數並非為教育界而設。哪怕找到一些專為教育而設的平台,亦未必能夠切合校本場景和實際需要,從而降低個性化學習的效能。
AI平台選擇私隱問題受關注
另一個關注點,是網絡安全與資料私隱問題。現時普遍使用的AI平台,多屬海外公司所研發,並以雲端形式運作。當學校、教師或學生使用這些平台時,往往需要將文字內容、學生作業,甚至個人資料,上載到外部伺服器運算。這種做法潛藏重大風險:當相關平台不受香港法律規管,學校便難以控制其用途;尤其當平台伺服器位於其他國家、受不同法律及私隱條例規管時,學校幾乎無法確保學生資料的安全,特別是當分析學生表現時,上載的資料多為敏感及個人性質極強的內容;一旦泄漏,不僅損害學校聲譽,更會影響學生福祉。
因此,若學校、教師及學生能夠掌握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AI工作流程(AI workflow)與模型應用,建立學校和師生專屬的校本資源庫及學生數據庫,便能夠根據校本的實際學與教需要,靈活設計適合校情的功能。例如,數據庫能夠記錄校本的學生學習數據,並化身為「AI隨身小導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歷程和表現,提供個人化指導和學習資源,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另外,教師可以透過校本數據庫,跟進學生學習歷程,快速生成「適異化」的教學和考評材料,大大節省準備時間,從而可以更加專注與學生的互動,了解學生需要。這不但能夠通過AI提升學與教效能,更可以確保數據保留於安全可控的學校環境之內。同時,學生亦能藉此學習AI運作的邏輯與設計思維,提升他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
不過,學校資源限制了理想的實踐。如果要實踐上述理念,需要龐大的財政及技術支援,以設置校本伺服器。現時政府積極推動數字教育,倘若能夠進一步制訂針對AI應用的長遠政策或專項資助,讓學校有明確的資源導向與政策支持,學校才可以將創新思維化為實際應用。
筆者期盼政府與學校並肩前行,促進本地數字教育的進程,共同建構未來數字學校的願景,讓學校的創新教育意念得以實現。
作者是伯特利中學校長、香港才能教育基金會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梅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