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伊朗地氈、土耳其燈引路 小書店大世界 點亮中東視野
【明報專訊】印有華麗圖樣的中東圍巾,精緻的土耳其馬賽克燈,織有絢麗花紋的伊朗地氈,這些都是不少人認識伊斯蘭文化的起點,即使對背後文化一無所知,這些美麗事物都可勾起一般人興趣。
新蒲崗一間以中東和伊斯蘭選物招徠的「雜貨店」,早前從市集攤檔「上樓」,開設實體店,帶來充滿伊斯蘭色彩的飾物、皮革產品、圍巾等,以為僅是如此?登門造訪後,發現店內一牆圍繞中東與伊斯蘭文化主題的書籍才是重點。這間頂着雜貨店之名,實為獨立書店的店舖,以異國風情的選物吸引客人上門,再端出主菜,以書本和文化活動,傳播文化,滋養心靈。
獨立書店在香港是小眾,以單一主題選書更是冷門,今年7月進駐新蒲崗的中東伊斯蘭文化雜貨店Peace and Release,主力賣中東及伊斯蘭文化相關書籍,簡直是小眾中的小眾。
遊學伊朗感震撼 學阿拉伯文
與書店店主Peace(化名)初見面,第一眼有不少好奇之處:身上混搭着中東服飾與長褲、戴着一條書有阿拉伯文頸鏈的她,是否穆斯林?為何會開一間與中東及伊斯蘭文化相關的獨立書店?這個時勢有什麼人關心中東局勢……未待記者開口,她已主動說起以往擺市集,都有不少客人有此疑問,「我不是穆斯林,也沒有特定宗教信仰」,原來她只是一個關心和熱愛中東及伊斯蘭文化的香港女子。大學時她曾跟隨研究伊斯蘭文化的教授到伊朗遊學,踏足被冠以不少誤解與偏見的伊斯蘭世界,親身走訪不同地方,與當地人交流,那趟旅程不止擴闊視野,更影響她的人生,「當日在伊朗的所見所聞,建築的美,當地人的靈性,即使我往後踏足中東不同地方,仍比不上初次看到時震撼」。她開始學習阿拉伯文,邊工作邊修讀宗教研究碩士課程,並開設圍繞中東文化的IG shop,走入市集與不同人交流。
市集賣精品放書本 展開文化交流
市集初期,她主力賣土耳其燈、飾物、圍巾等大家熟悉的選物,但檔口一隅總有幾本與伊斯蘭文化相關的書籍。「我身邊的朋友都覺得我很傻,哪有人擺市集會放書?」但自第一日起,她已很想傳播文化,土耳其燈、飾物等只是引子。慢慢地,她留意到原來有人會翻閱這些書,有人會好奇她着迷伊斯蘭文化的原因,展開一段段文化交流。
這間實體書店就像是她從過去幾年攝取養分而結下的果實,無論是她在市集與人交流的經驗,抑或學業上的得着,令她覺得是時候將過去所得實踐出來,「受到我老師的啟發,我們什麼時候可感染人、啟發人,永遠不知道」。她盼望如此一個實體空間,可化作微小亮光,點燃大家對世界的關心,讓大家對周遭發生的事情,從好奇提高至關注,感受多一點,「有時候放眼世界,不是要看見別人痛楚而令自己好過一點;而是學會感恩,做人放開一點,心靈上亦會更放鬆」。
由加沙戰事 到非洲恩怨情仇故事
店內選書廣闊,用地域分,從中東跨越至非洲大陸;以類型分,由詩集、藝術、歷史、小說到繪本都有,「豬肉枱」亦有不少書本聚焦在已持續2年多的加沙戰事,展現這場戰爭的不同面向。大部分選書以英文書寫,或許讓部分讀者覺得閱讀門檻高,但她說「不是為了堅持英文書而選,而是中東議題的英文書本身較全面和準確」。請她推薦一些易讀的書籍,「這兩本的文字淺白易明,同時可讓人直接感受到當地實况」:由加沙記者撰寫的The Eyes of Gaza,記錄她在家鄉直面戰爭的心境;集結加沙人民心聲的Daybreak in Gaza,展現數字與新聞標題外的生命故事。為了兒童讀者,她特地引入一些關於巴勒斯坦的繪本,「繪本其實不止讓小朋友讀,都很適合大人;除了發人深省的信息,入面有很多細節呈現巴勒斯坦文化」,例如講述小朋友想回家鄉巴勒斯坦的繪本AMap for Falasteen,繪有中東傳統樂器oud、當地人衣著、飲食等,對不熟悉中東文化的讀者來說,都是新知識。喜歡讀小說的她,尤其推薦非洲小說,如A Mouth Full of Salt,「我跟客人介紹,故事就像大台劇集的恩怨情仇」,但舞台換作非洲上演,看得人咬牙切齒,同時可從中接觸到一些蘇丹傳統觀念、阿拉伯文化等,非常有趣。
書本以外,她每個月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如阿拉伯語體驗班、烏都語課程、真人圖書館;近期店內正在舉行henna工作坊,由居港多年的巴基斯坦導師「手把手」教授這門優美的身體彩繪藝術,不止學習畫法、設計圖案,還可了解這門藝術逾5000年的歷史。
中東伊斯蘭文化雜貨店 Peace and Release
地址:新蒲崗八達街1號八達工業大廈16樓
查詢:IG@peaceandrelease_hk
文:張淑媚
編輯:李曉虹
[開眼 玩樂擴志]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吃「加羅夫飯」了解西非文化 (2025-11-21)
咖啡杯內的中東流行滋味 (2025-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