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鹿特丹】一起呼吸的房子

發佈於

【明報專訊】大家有否試過,房子跟你一起呼吸?有人說,房子會散發着居住者的氣息,它不止是整潔或「靚唔靚」而已,更是反映某種核心性格。最近,我在荷蘭鹿特丹一個藝術社區空間Buitenplaats Brienenoord舉行了一節工作坊,它坐落新馬斯河上的一個小島,我們在這「河上森林」當一天「島民」,演練與他人共存。

來到鹿特丹有名足球隊飛燕諾的主球場,向新馬斯河邊走約15分鐘,方可見到水上小島Eiland van Brienenoord。渡小橋登上小島,若然是夏天一片綠色隨即映入眼睛,除林木盛開,還有不少鴨鳥在湖中,人們也會一躍而下游泳。可是,小島旁邊即可見到岸上工場,以及河上長長的貨船,對比強烈。Buitenplaats Brienenoord則在林木心臟地帶,主體是一座外形不規則的小屋。他們並非稱自己為藝術空間,而是「未來的綵排室」(rehearsal space for the future),串連藝術和社區。除了每周提供價格相宜的工作坊,例如畫畫、木工、石雕等,他們也定期提供免費晚餐、LGBTQ友善的披薩派對。

上月,他們以「界線」為題舉行了一天的「迷你駐留」(mini residency)。獲邀主持其中一個工作坊,我第一時間就想到關於陌生與親密的界線。作為一個外來人,不掌握荷語,我很多時候也沒法參與在地人的脈絡,除了猛力投訴天氣有多差。即便面對差異,互相戰戰兢兢,我們如何分享生命中一些片段?我邀請參加者二人一組,隨機抽取物料,與對方即興互動。在短短的準備時間內,他們要討論有什麼方法,在不斷演化的即興過程中,仍能取得共識或表達拒絕至完成表演,但規則為不准用言語溝通。初初大家亦有點怕羞,我亦擔心這試驗會有所得着嗎?

誰知,房子幫助了眾人。第一對參加者出來表演時,他們手捧鮮花,慢慢動着身子。正當他們一下一下把鮮花傳來傳去,天突然下起大雨,雨打在鐵皮頂,嘩啦嘩啦。他們亦在房子聲音的叫喚下,深深呼吸,打開耳朵和身體感受對方,後來緩緩做到互相回應,甚至承接的狀態。原來,人真的會跟地方一起呼吸。那一下,我感到地方和人的連結,也有人與人的連結。之後整天駐留給予許多「空檔」讓參加者自行發起活動,隨時加入,隨時回到獨自一個,看書、睡覺、玩音樂、出去探索小島等。節目中亦有着重文化研究的研討會,另有一起準備晚餐的切菜煮菜時間。房子裏容許自發連結,容許「無結果」,提醒着你嘗試各種可能性。

說到這裏,我回想在香港的感覺。在繁忙與擠壓的都市,我們有太多資訊,未必一時三刻感受到自己,更何况對方,要不就是習慣了壓抑,要不就突如其來湧出。但是,我並非要二元批判這件事。我知道那就是香港的面貌,地方的無奈驅使人要更大膽地創造,或建立新的自我實現方法,甚至感到什麼都不能做時,只能向身邊人求救。像是閉氣很久了,如果你為自己製造到那片喘息的空間,那格外珍貴。

文:小東(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香港】來不及拆開,裏面完美的世界 (2025-11-21)

【奧斯陸】正氣真人騷一樣吸引 (2025-11-21)

【鳥羽】海苔忌廉蛋糕 (202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