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帶得走」的古埃及文明

發佈於

【明報專訊】製作木乃伊的其中一個步驟是移除心臟以外的器官,容易腐爛的腸、肺、肝和胃會使用泡鹼防腐,再放進卡諾皮克罐妥善保存,每一罐都視為神聖的容器,是古埃及人追求永生的執著。一套4件不同罐首造型的卡諾皮克罐,從埃及國家博物館來到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最新舉辦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中展出。香港故宮亦以卡諾皮克罐和法老像等文物為靈感,設計出一系列盲盒。現在幻想打開盲盒的過程,不就似是打開存放亡者器官的神聖容器?而容器隼首、狒首、人首、豺首的造型,則被轉化成可愛的公仔。

因這次特別展覽,香港故宮推出超過140款產品,約一半為館方原創,副館長(博物館營運)袁貺霖說早在一年前準備展覽期間,已跟策展和創意團隊開始構想和開發產品,「跟埃及(博物館)之間有一些IP的互換」,繼而以古埃及文物為靈感,衍生出文創產品。他口中的文創產品結合文化、創意、產品為概念,「這3樣東西缺一不可,而起點一定是文化」。每一件文創產品都會與文物有相互關係,帶出文物背後的故事,因此創意團隊和設計師設計前也要先了解文物的基本資料,再把創意加進去,「透過創意將文化和產品連在一起」。

文化會在一些產品中直接表達,亦有一些會隨使用和體驗產品的過程引發購買者好奇。在展覽中的棺柩、紙草或石碑上,或看到一些表意文字和符號,那是古代埃及書寫體系的聖書體,袁貺霖介紹其中一件產品正是把代表A至Z的聖書體印在間尺上,購買者可跟住試寫自己聖書體版的英文名;又有一塊法老造型的擦膠,袁貺霖說「擦一擦法老就會變成光頭」,這背後藏着故事——古埃及天氣炎熱,人們會把身上的毛髮剃光,以保持衛生,防止寄生蟲和體蝨,所以很多人都是光頭。此外,推出的盲盒受注目,討論度高,袁貺霖說早前已預視到它會很受歡迎,「系列」是團隊開發產品時着重的元素,一來好玩有驚喜,二來「每一個都有它的意義」。有人會因為盲盒公仔外觀而購買,亦有人是因為認識到內裏代表的文化或文物而渴望抽中某公仔。所有產品背後都是希望做到推廣文化的效果。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文化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