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擴「三層應急」 高小下月起試行9個月 學者:直搬中學機制未必適合 倡加強教師培訓
【明報專訊】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應對中學生自殺風險的「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學高年級試行。教育局昨日致函全港學校,宣布小學高年級下月1日起試行機制,為期9個月,至明年8月31日,機制與中學沿用的大致相同。香港大學精神科榮休講座教授陳友凱認為,未必適合將應對中學生自殺風險的機制直接搬到高小,並提倡加強培訓小學教師照顧高風險學生。有小學校長認為試行9個月不足夠。
沿用中學機制 下周辦簡介會
教育局下周一(24日)舉辦簡介會,歡迎校長報名參加。根據局方昨日通函,擴展至小學的三層應急機制與中學沿用的大致不變,第一層為識別並支援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校方初步篩查高風險學生並安排校本支援;第二層是學校轉介個案至由社署組織的「校外支援網絡」5間機構;第三層讓校長將高自殺風險的學生轉介至醫管局精神科做緊急評估和治療。
陳友凱對擴大機制表示歡迎。他說學童可早於小學階段被診斷為有自閉症譜系障礙、過度活躍症等,而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思考方式較死板(rigid)、難變通,導致難以融入學校和變得孤獨,或令負面情緒增加,極端個案會以尋死解決問題。他說中學沿用的機制未必可直接搬到小學,當局亦應為小學教師加強培訓,學習特別照顧相關高風險學童。他又說,擴大機制服務對象後,教育局應先讓小學校長認識機制,關鍵包括何時需轉介學童,醫管局亦應檢視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能否應付個案。
教評會:中小壓力相近 同機制適用
小學校長兼教育界議員朱國強表示,小學生壓力多來自家庭、學業及考試,與中學生類似,機制整體形式分別不大屬正常;但小學生心智幼嫩,甚至未踏入青春期,處理上則較多考慮,教師或專業人士輔導時需調節。另一小學校長、教評會主席蔡世鴻認為,擴大機制旨在「打通番條路」,讓小學受惠,而中小學生壓力來源接近,相信適用同一機制。
朱國強:配套未增應審視
試行9月不足夠
至於第二層的支援社福機構、校長求助熱線數目未見增加,朱國強稱小學高危個案不少,機制擴大後理應要增加配套,政府應適時審視需求,再作調整。他預料機制在高小只屬試行並不足夠,日後繼續會有需求。
教局籲謹慎用篩查工具
另外,教育局在通函附上自我評估工具的連結,例如抑鬱、焦慮情緒的自我測試,提醒學校在使用篩查工具前,宜與學校輔導人員先謹慎細心計劃整個過程,選擇工具時須考慮學生年齡、文化背景等,建議同時從熟識學生的成年人蒐集資料,包括家長、教師和其他照顧者,以精準識別有需要的學生。通告並附上多項指引,包括學校資源手冊,助校方識別及應對高風險學生(見表)。
教育局在通告強調會密切留意機制運作,與業界保持溝通,適時檢視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