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Google探索」 成為內容農場天堂
【明報文章】「Google探索」(Google Discover)近年成為全球媒體新的網絡救命草,帶來龐大免費流量。但哪裏有流量,哪裏就有內容農場,網絡騙徒永遠能夠鑽空子攻陷演算法,以劣幣驅逐良幣。
「探索」是Google手機程式首頁上的文章推薦功能,按用戶習慣推送文章,如果你最近搜尋過汽車資訊,它就會推薦更多相關文章。以往Google主攻用戶的「主動體驗」,即是待用戶主動搜索關鍵字,才提供答案。「被動體驗」一直屬於Meta天下,用戶一打開Instagram和facebook,毋須做什麼,就能夠看到源源不絕的內容。
「探索」是該平台由「主動」擴展至「被動」的產品,務求在用戶搜尋之前便率先送上內容,增加「用戶黏度」。據媒體數據平台Chartbeat今年8月公布的數字顯示,全球最大新聞網站從Google取得的流量裏,逾三分之二都來自「探索」功能,是許多機構的最大流量來源。
用過「Google新聞」的人都不難發現,許多質素參差、名不經傳的博客,都離奇地獲選,在結果頁出現。「Google探索」的門檻更是低處未算低,連發布假新聞的奇怪網站都能夠過關。媒體顧問Malcolm Coles接受英媒Press Gazette訪問時直指:「Google應該挑選可信的媒體,或者在事實查核上嚴格把關。現在允許新註冊或重新註冊的域名直接登上『探索』,可謂荒謬。」
法國記者Jean-Marc Manach記錄了當地8000多個由AI(人工智能)生成文章的網站,指「探索」儼然「變現神器」,騙徒大舉收購曾在Google獲一定排名的過期域名,優化瀏覽速度以適應演算法之後,便按網絡熱門題材撰寫大量相關文章,期望有一篇半篇能夠於「探索」裏突圍而出。有人甚至會為這些低質素文章購買點擊率,製造流量幻覺,以騙過Google演算法,增加獲推薦的機會。
保質素還是百科應百客成難題
Google回覆Press Gazette查詢時,離不開官腔說法,指已定期更新政策,並向違反政策的網站採取行動云云。它們設定低門檻,背後策略其實跟內容農場如出一轍,就是以量取勝。主流媒體的文章不夠碎片化,例如報道汽車時,題材離不開新車資訊和稅項政策;如果有人特別愛看在影視作品裏出現過的改裝車等冷門題材,只有獨立媒體能夠提供。
倘若Google將推薦內容的門檻定得太高,便僅得大媒體得益,新入行和小型創作者的作品難見天日,平台亦無法滿足數以億計用戶千奇百怪的冷門興趣。到底平台要藉提高門檻來確保質素,還是降低標準以「百科應百客」,是一個難題。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