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姚潔凝:從殮房收費到港鐵指示牌 看公共決策與民意的疏導
【明報文章】香港近期發生兩件很值得關注的社會事件,兩件事均是公營/法定機構在落實決策後,引起極大民意反彈,決策者最終不得不從善如流,立即調整政策。
第一件事是醫管局於上月31日在「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下的申請安排」新聞稿裏,突然在最尾兩句提到:「醫管局亦為一些其他醫院行政費用(例如證明書及醫療報告、影印費和殮房收費等)進行調整。醫管局新收費安排已列於附表。」而在該附表的最尾部分,顯示會大幅調整殮房收費,由現時完全不用付費,修改為首3天免費之後便開始計費,由第4天起每日100元,到第18天起每日200元,之後第34天起便要每日550元。這個收費不但引起殯儀業界批評,也慢慢延伸到廣大市民的民憤。這場火「燒足」一星期,到11月8日醫管局宣布,殮房遺體免費暫存期加至28日,從第29日起收每日200元,這場火才算是撲滅了。
根據上月16日醫衛局發表的《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本港醫療衛生經常開支非常龐大,2023/24年度為2512億元,較上個年度增加8.6%,升幅接近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的增長率。這表示隨着香港老年人口不斷增長,醫療開支只會有增無減。醫管局為了可持續發展,而需要開展財政改革,絕對可以理解。問題核心是為何推行增加殮房收費政策前,不但沒有公開諮詢業界和市民,還要在新聞稿末句和附件末節,才帶出大幅增加收費的項目?這予市民的感覺是,當局推出政策時,欠缺對行使公權力應有的敏感度。
第二件事是,港鐵把何文田站A出口指示牌原本顯示的「何文田邨/愛民邨」,改為標示新入伙屋苑「朗賢峯」。指示牌只標示私人屋苑名稱,卻刪除了有半世紀歷史的何文田邨和愛民邨,令老街坊無所適從。最後亦因民情反彈,港鐵於本月11日把該出口指示牌修正為「何文田邨/愛民邨/朗賢峯」。同樣情况,亦發生於九龍灣站B出口指示牌,原來是標示「淘大花園/商場」,卻在東九文化中心開幕後,只顯示「東九文化中心」。刪去「淘大花園」,令一些市民感覺不受尊重,港鐵則稱會檢視及適當處理。
具公信力機構推改革前應以民為本
雖然以上兩件事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卻折射出公營機構在制訂公共政策時,只從經濟利益出發,未有把公共利益作為首要考慮。醫管局和港鐵均是有公信力的公營/法定機構,市民會對這些機構的人員有合理期望,希望他們在推行改革之前會以民為本,而不是只向錢看。
在公共行政學和社會學當中,有兩個理論是用來測量民意。第一個是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另一是風險社會理論(risk society theory)。簡單來說,前者認為人際與群體互動,是一種「成本-收益」交換過程,當群體或個人感覺付出大於回報時,容易產生不滿與怨懟。此理論適合用來解釋民怨的形成機制。而風險社會理論強調現代社會中風險分配不均,會引發群體焦慮與不滿;民怨可被視為對「風險分配不公」的反應,例如失業率偏高、經濟不穩定等。
討價還價式推政策 恐累積不必要民怨
筆者發現在行政主導下「由治及興」的香港,官僚系統制訂和推行政策,有時會出現類似商業模式的「討價還價」行為。在上述兩宗社會事件裏,相關機構均是先提出一個其認為合理的政策,用來測試市民接受程度;若民意反彈,便修改原來方案,以達到從善如流效果。不過,這種做法卻有可能累積不必要的民怨。
筆者強烈建議政府及公營/法定機構,政策上的「討價還價」只適合於內部諮詢時採用,而不是公開進行,這樣才能夠維持機構公信力,亦保障社會穩定。據筆者近年觀察,由於市民欠缺跟政府有效溝通的渠道,傳媒亦似乎有口難言,部分市民遂轉移到網上平台宣泄情緒。若未能有效疏導這些負面情緒,則有機會被不法分子利用,望有關當局多加注意。
作者是測量師、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香港大學房地產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潔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