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霍泰輝:我與科大醫學院結緣的故事

發佈於

【明報文章】這個故事要從科大前校長陳繁昌教授多年前的一個電話說起。當時陳校長告訴我:他有意促進科大和中大醫學院的科研合作,就此想介紹我認識科大的一位傑出的腦神經科學家。 這位科學家正就是現任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其後,科研合作順利開展了,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到了大約兩年前,突然有一天,我收到葉校長的電話。她說,要找我幫手籌辦第三家醫學院!當時我已從工作崗位退休,打算用多些時間外遊,笑傲江湖,盡量避免工作纏身,但這次我沒有太多猶豫便答應了,因為我想這是給香港的一個大好機會,利用一個新架構在亳無包袱下,更好地掌握「醫工結合」的大趨勢,為香港培育新一代能擁抱科技的醫生,讓慣於蕭規曹隨的醫療行業增添新動能。

別小覷新機構可以誘發變革的能量,猶記得多年前,當我們引入微創手術時,一些老教授便譏笑我們做的是「匙孔手術」(keyhole surgery),難成大器,因為傳統的外科手術是要在病人身上割開老大的口子,看清楚才下刀!如今微創手術已是大勢所趨,用機械人來協助醫生做手術亦愈來愈普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醫療教育和培訓,一定要與時並進,微創手術的例子告訴我們新生事物在舊架構裏往往較難茁壯成長。

我留意到去年11月,人工智能巨擘黃仁勳在科大演講時的一番話也印證我的觀察,他在評論科大申辦醫學院時指出,「你們的基礎專長在科技、計算機學和人工智能。這與世界上幾乎所有醫院的情况相反。它們是從一家醫院開始,現在才試圖將人工智能和技術融入其中,這通常會遇到對科技的懷疑和不信任。因此,你們有機會是歷來第一次從(醫院的)開始就擁抱科技,而且科技是可以演進的。你們了解科技的局限,也了解它的潛力。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希望你們能把握好這個機會。」

因此,儘管有人質疑科大從未開辦過任何醫療培訓課程,怎樣可以一開始就辦醫學院,我對此毫不擔心,因為我作為中大醫學院的開荒牛,我見證了「零到一」的可行性,如今中大醫學院已在全球醫學院的排名榜中位列前茅。

中大醫學院開荒 見證「零到一」可行性

在參與籌建科大醫學院的過程中,我參加過多次籌備會議,還參與制訂課程,以及準備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面試」等,我觀察到科大正上下一心,為此全力以赴。這是很難得的,因為醫學院從來都是昂貴的操作,佔用不少大學資源,可能令其他學科的同事害怕大學資源會往醫學院傾斜。科大校內上下一心支持成立醫學院確是難能可貴,我相信這與科大長期擅長於跨學科協作,互相支援有關。我絕對相信政府今次決定把籌建醫學院一事交給科大來負責,是深思熟慮的決定,也是很正確的決定。

經過34年來的努力,科大已在商科、理科、工程、生物醫學等方面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優異成績,並且累積了一定的財政實力,故此是時候再上征途,憑藉着其大學標誌:紅鳥日晷所代表的精神——「只要有雄心壯志,便能將目標實踐」,為香港籌辦一家創新型的醫學院,造福香港和國家。我對科大醫學院充滿着期待。

作者是中大醫學院前院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霍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