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韓成科:為何在立選前重溫 「香港民主發展白皮書」
【明報文章】距離第八屆立法會選舉投票,還有不足3個星期。有媒體近日重刊國務院新聞辦於2021年12月20日發表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並獲國務院港澳辦和香港中聯辦轉載。行政長官李家超亦在facebook帖文中回應,指重溫《白皮書》「讓我們全面回顧香港特區民主發展的不平凡之路,以及深刻理解中央的原則立場」。《白皮書》發表距今已有4年時間,現在舊文重溫,當然不止為了溫故知新,筆者認為有3個意義:
重溫《白皮書》有3意義
一是要向社會釐清香港民主發展、政制發展的事實,講清楚香港的民主不是英國賜予,不是「港英遺產」。香港在回歸之後才有了真正的民主,中央才是香港民主制度的設計者、創立者、維護者和推進者。香港民主不是港英建立的對抗式民主,而是《基本法》規定下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愛國者治港的民主,於選舉前對香港特色民主發展做一次正本清源。
二是通過《白皮書》講清楚新選舉制度的設計原意、路徑和目的,明確表達中央對香港民主發展的立場。中央的堅定不移支持,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最大保障。儘管政改兩次受挫,但中央立場從未動搖、努力從未停止。回歸以來的亂象,說明原來選舉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和漏洞,不適合香港;新選制令選舉重新回歸到良性、理性、平等、乾淨的競爭,讓選舉回歸到發展與民生的主調。一些人對新選制的批評,某程度是源於以西方式民主思維去看香港民主發展,將黨派惡鬥、互相攻訐、抹黑潑污視為選舉常態。惟這些都不是高質量民主的應有之義,也不是香港民主發展要走的路。
三是為第八屆立法會選舉的成功舉行,提供重要指引。重溫《白皮書》可以令各界更加了解香港民主發展的前景,了解到今屆立法會選舉的重要意義,了解到香港需要什麼樣的民主;不能把民主簡單等同於選舉、把選舉簡單等同於直接選舉、把民主進步簡單等同於增加直選議席。香港是時候打破對西式選舉的盲從,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民主。香港民主發展的藍圖,需要一塊塊地拼湊。中央設計了新選制、特區政府全力落實、各界積極參與,而選民的一票,就是最後一塊拼圖。
從時間點上看,《白皮書》在香港民主發展的每個關鍵節點,都發揮着立牌指路的作用。2021年新選舉制度下的首場立法會選舉結束之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隨即於翌日發表《白皮書》。這也是繼2014年國新辦發表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之後,另一份重磅的白皮書。不同的是,前者重點闡釋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明確提出愛國是對治港者主體的基本政治要求;後者則明確香港民主發展的目標和路徑。
當時港澳辦負責人談到《白皮書》時就指出,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發表《白皮書》,全面回顧香港民主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深入闡明中央政府對香港民主發展的原則立場,重申中央堅定不移、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政策,有利於繼續推動香港特區民主穩步向前發展,更好造福全體香港居民。兩本白皮書共同闡釋了香港之憲制基礎,糾正香港社會對於本港民主發展的一些錯誤觀念,更一錘定音定調了香港的民主路。
社會至今仍有不少人將香港民主的建立和發展歸功於英國。不過事實是,《中英聯合聲明》在有關特首的產生上,只是提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當中甚至沒有明確指明必須由選舉產生。英國人從來沒有為港人爭取什麼普選,是中央通過《基本法》將「普選」以憲制文件方式確定下來。
《白皮書》從歷史源流、理論上闡釋了有香港特色民主制度的基礎,講清楚香港的民主制度不是自然而然出現,是一國兩制制度確立之後才開啟的,中央才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推動者、捍衛者,英國在當中沒有任何角色和作用。香港的民主發展,是從回歸以後才正式進入新紀元,走的也是一條有香港特色、符合香港實際、符合香港利益之路。
香港民主發展不能以西方為師
為什麼說香港民主發展不能以西方為師,不能沿着回歸以來的對抗式民主之路發展?原因是回歸以來香港民主出現的各種亂象,一個主要禍根在英國人設立的選舉制度,對西方式民主的盲從追求,並未給香港和香港居民帶來真正民主;相反,帶來的卻是分化惡鬥、社會失序、經濟失衡、管治失效。新選舉制度的出台,不是簡單的為了將反中亂港分子逐出議會,更重要是通過選舉制度的重構優化、對原有制度的修正,完善和推進香港民主的高質量發展,讓選制更為展現出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公平競爭性,為香港民主長遠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第七屆立法會的實踐,立法會的運作和效能煥然一新,行政與立法的良性互動達到回歸以來最好情况。立法會全面助力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過去的政治惡鬥一掃而空,這正是新選制下新氣象、新風格的展現。但對於一些習慣過去對抗式議會的人而言,對於這些政治新面貌,難免不適應,以致總喜歡「以古非今」,連選舉論壇沒有以往般互相抹黑攻擊,也成為他們批評嘲諷的理由。
香港的民主發展,已經完成了範式轉移,摒除了西方的對抗式一套,走香港特色之路。這是一套好制度,體現了與時俱進、對優質民主的追求,絕非權宜的制度安排。一些人以舊黃曆看新選舉,當然會滿眼是刺,這不足為奇。惟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各界都應該更深入了解新選制,看清新選制的優點和新面貌,更要看清新選制下的競爭,再不會是以往的政治陣營和立場之爭,而是政綱、能力、表現之爭。其爭也君子,但競爭同樣激烈。
全世界都沒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放諸四海皆好的民主制度。「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什麼是香港的高質量民主?就是符合自身實際、能夠解決自身問題的民主,才是好民主。香港當前最大問題,就是發展和民生的問題。第七屆立法會為發展和民生做了大量工作,就是「管用民主」的反映。各界都期望新一屆立法會在原有基礎上再接再厲,選出歷史上最高水準的一屆立法會,使政府和各界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就是香港最真實、最有用的民主。這需要高質素的候選人,更需要廣大選民踴躍為香港未來投票。這就是重刊《白皮書》要傳達出來的最重要信息。
作者是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成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