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港研發助聽揚聲器 打入日本市場

發佈於

【明報專訊】聽力衰退是長者常見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全球超過5%人口,即大約4.3億人,需要聽覺輔助產品或治療。有本地初創企業研發一種「助聽揚聲器」,主要讓長者看電視和聽歌時使用,以性價比和「解放耳蝸」為賣點,產品更出口到日本。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睿康創科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麥世枝、吳加略表示,公司今年才正式成立,但早在2021年開始研發一種「助聽揚聲器」,主要供聽力衰退的長者在室內看電視和聽歌時使用。兩人指出,很多聽力衰退的長者其實只是對中頻和高頻的人聲接收較弱,在接收低頻聲音方面問題不大。但很多廉價助聽器會將各種頻率聲音一併放大,包括背景噪音,令長者體驗不佳。

至於過濾噪音效果較好的高檔助聽器,則需要長者做聽力測試後作客製化和調音,售價最少8000至9000港元,有些更高達2萬至3萬港元。加拿大的助聽器比香港貴,歐洲又比加拿大貴。一對在歐洲賣1500歐元(約13570港元)的助聽器,功能往往只相當於在香港售價約3000港元的廉價助聽器。

外置揚聲器少限制 易優化降成本

所以他們便想到研發一種「助聽揚聲器」,要做到性價比吸引。棄用助聽器而決定採用外置揚聲器的形式,是考慮到多個原因。

第一,助聽器受體積和重量限制,要造到高質素、過濾雜音效果好,成本和難度很高。相比之下,揚聲器的體積和重量限制不明顯,晶片和鋰電池尺寸,以及散熱、使用時間等各種問題,全部較容易解決,也較易壓低成本。

第二,很多長者都覺得長時間佩戴助聽器,令雙耳很吃力和疲勞,往往回到家中就立刻除下。他們針對的就是在家中看電視和聽歌這些娛樂活動,完全可以改用外置的助聽揚聲器。第三,助聽揚聲器這個定位可說是沒有競爭。

細分多個小頻段 主力放大中高頻人聲

不過,由於多個因素影響,令研發過程長達4年。首先是2022年初出現過一輪晶片短缺潮。其後他們發覺,若使用美國的AI晶片,成本太高。幸好,最終找到內地的AI晶片來替代。

為控制成本和即買即用,該公司決定在其助聽揚聲器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對人聲預設優化,毋須用戶做聽力測試以及作個人化設定。為此該公司在深圳和惠州等內地城市邀請了500多名60至85歲的長者接受聽力測試,以了解一般長者對於中高頻人聲的聽力損失狀况。然後,再訓練一個人工智能模型,即時將接收到的音訊分解為多層頻率,並且區分非語音和語音,對非語音進行抑制;對人聲則選擇增強。

兩人強調,助聽揚聲器絕不是將所有聲音一刀切放大;而是精準地鎖定250至8000Hz的人聲頻譜,並將之細分成多個小頻段,每個小頻段的放大幅度都不同,當中涉及AI的運算。為令用戶不覺得聽到的語音和屏幕上的口形不脗合,整個處理過程必須在0.02秒內完成。現時,助聽揚聲器可以將這個時間控制在0.01秒內。

邀500多名長者測試 訓練AI模型

不過,因為該公司的助聽揚聲器可以透過3種方式來連接電視機、音響設備和智能手機等,分別是3.5毫米音源線插頭、光纖線,以及藍牙5.3無線連接。建議用戶盡量使用音源線或者光纖線連接,因為兩者不會產生延遲。而藍牙5.3無線傳送聲音的延遲本身達到大約0.04秒,已超過上述提及的0.02秒上限。

該公司在6月份開始量產2款助聽揚聲器MCI-TD610和MCI-TD510,零售價分別為1880港元和1180港元。其中,MCI-TD610乃雙聲道型號,效果較好;還有3種模式,分別是:助聽模式(對人聲優化)、音樂模式(對音樂優化)、普通模式(不進行調整)。此外,它也可以作為智能手機的Speakerphone使用,方便長者在家中聽電話。

而MCI-TD510則是單聲道型號,體積較小;但只有助聽模式,亦不可以作為智能手機的Speakerphone使用。不過,日本人偏好較輕巧和白色的產品,所以日本代理商全部採購MCI-TD510。由8月至11月初,已累積出口2萬多部到日本,平均每個月差不多達到1萬部。

此外,亦有2間台灣公司小量落單。至於本地市場,「香港樂齡網」(easy66.com.hk)亦已經入貨和開始發售。另外,還有內地、美國、德國的公司有意採購。其中,內地的潛在代理商是一間港資公司,而德國的潛在客戶則是有名的連鎖百貨公司。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逾40人參與研發 多為內地人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