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淺談文憑試中史科爭議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考評局出版今年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試題專輯》,當中一題問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效果。考評局指出不少考生未能寫出正面效果,引起議論。

試題是否符合課程考評要求

區區疑惑,試題設計是否符合課程和考評要求?就提問用語而言,問及「效果」,似乎需兼顧正面和反面效果。不過在課程設計上,是否包括「正面效果」?參考現行《中國歷史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15年11月更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要討論「政治運動及經濟改革的發展脈絡」,以及「衍生的問題」;其「說明」部分提及,相關政治運動「使政治和社會在短時期內產生不少變動」。文件裏「文化大革命」課題的「說明」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連番運動,對經濟發展形成不少障礙。」

如此看來,課程內容主要是「發展脈絡」、「衍生問題」、「對經濟發展形成的障礙」,似乎沒有提及「正面效果」。

中國官方怎麼說呢?1981年中國共產黨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第17點提到:「不少領導同志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就在總路線提出後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左傾錯誤嚴重地氾濫開來……主要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毁合同,我國國民經濟在1959年到1961年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至1960年冬,黨中央和毛澤東提出新方針,平反右派、糾正「左傾錯誤」,「由於這些經濟和政治的措施,從1962年到1966年國民經濟得到了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

這份決議,為歷史事件做了官方總結,也似乎無提出兩個運動有「正面效果」。

考評局的評改參考,就「正面效果」稱大躍進期間「大煉鋼達成了指標」、人民公社「加強農業集體化,且成員生活都有公社照顧」;但同時提出煉鐵質量不合規格、部分地方政府虛報農產量,集體化後農業產量不增反減。如果這些算「正面效果」,區區想起一個老笑話:手術很成功,但病人死了。

既然教科書和內地官方都以負面影響為主,當局評改參考又甚為勉強,那麼考生能否建立有效、詳盡和具說服力的觀點?區區相信答案是否定的,試題設計和提問用語亦可能有問題。

如何理解「多角度思考」

目前未見考評局公開回應公眾疑惑,但有受訪教師估計,題目是希望訓練考生多角度思考能力。一些業界朋友的疑問是,在高中教育,我們如何理解「多角度思考」?

2020年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問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試題引起軒然大波,時任特首林鄭月娥指該題目是「專業失誤」;時任教育局長楊潤雄指題目「傷害國民感情」、「題目本身無咩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唔會有任何利」。事件以考評局取消該試題告終。

先旨聲明,區區支持和平與人權,反對一切侵略和讚揚戰爭的行為。但如果不單單聚焦於侵華戰爭,而是將視野擴及20世紀上半葉的45年,其時中日兩國確實有大量經濟、文化和軍事交流,不少影響當代中國的名人如魯迅,創立中國共產黨的陳獨秀和李大釗,都曾留學日本;當時日本政府和民間也有資助中國革命。這些事例,並非如一些人所指「美化侵華戰爭」這麼簡單,有確實的理據可供討論。

隨後於2021年,政府取消通識教育科後設立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指引提到「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教師應明確地列舉歷史、道德標準、法理等各方面事實,並向學生指出這些議題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的空間,更不可肆意扭曲事實發展,從而讓學生對議題有正確的理解」。雖然制度上各科獨立運作,惟基本上為高中探究學習的討論議題劃下界線。

回到中史科的討論,為何考評局對該題目有「正面效果」的要求?抑或是局方認為可進一步放寬各科的討論空間?如果是後者,區區樂見其成。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