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劉銳紹: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全運會體育精神看真功夫
【明報文章】最近一段時間我不做其他事情,只做「四全老人」——全部時間、全情投入、全心全意,看全運會;因為可以看到真功夫,並透過運動看體育精神,從而思考怎樣把這些精神放在實際層面。其實,中國對外對內(尤其對外)、群體對人對己、個人對事對物,也可憑着這些體育精神,自我積累、凝煉、提升,從而立於不敗之地,毋須依賴保護扶持,更毋須祈求天意。忽然想起古代《警世賢文.勤奮篇》之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故引為今天標題。
(1)什麼是體育精神
──我愛不同的體育項目,沒有參與或不懂規則細節的也愛看,因為體育除了講求體(能力)、勇(勁力)、毅(耐力)、智(慧技巧)、群(集體策略),還有「神」(心思修煉)。我採訪過奧運、亞運、全運等大型體育活動後,更重視「神」。在我理解的體育精神當中(除已有的定義外),還有3個特點:
(一)即使實力遜於對手,也要事前做足準備,落場悉力以赴,不能棄戰,也不能「hea」戰,更不能因為沒有贏面,或已知是「陪跑」角色,因而不去鍛煉真功夫,令觀眾感到敷衍,像完成例行公事就算了。
(二)即使處於必贏狀態,同樣要悉力以赴、上場不留力,盡量用最高水平戰勝對手,而不是靠名氣、形勢、觀眾或氣場引導。此外,當形勢有利時,不能「適時收步」(除非留力應付其他賽事),不要輕敵和玩敵,令觀眾感到欺場。
(三)賽前聽教練指示,乃應有之義,惟落場後須因應實際情况而努力與教練溝通,爭取自主作賽;因為比賽過程瞬息萬變,教練可從旁觀察和建議,但運動員的實質感覺也很重要。所以,要敢於提出、實事求是應變,才是體育精神(智與巧)的要素,否則只是導演精神。
(2)全運會的精神例子
──比賽的例子俯拾即是,值得各方參考和借鏡。參賽選手各自拼盡,不會因水平差別而違背真正的體育精神;實力接近的更是「落場無親友」,不會客氣。且看乒乓球女單決賽,王曼昱與孫穎莎鬥足6局,多次「刁時」才分勝負,怎會因為份屬同門(國家隊)而互諒互讓?
──這次全運會新人輩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是在真正壓力比試下新老交替的,而不是在保護下冒頭。例如游泳項目裏出現幾名十多歲的小將,河北省于子迪就是其中一人;百米女飛人、浙江省的陳妤頡,只有16歲,成為全運會歷史上最年輕的女子百米冠軍。此外,同期設有青年賽事。可見,競爭出人才,高手方可待。
──遇到不公平的裁判,也要努力做好自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體育精神。且看香港劍擊選手張家朗在花劍個人4強賽裏經常被判失分,上訴無效,結果輸給福建選手許杰(同樣表現出色)。但張家朗馬上調整過來,在季軍戰以15:2大比數勝出,盡顯個人實力。
──比賽也要講求觀眾參與度。這次全運會,一般觀眾可以購票入場,毋須等候分配或派票,大大提高了比賽的現場感,讓比賽更多高潮。且看,觀眾遇到精彩的表現可以喝彩,遇到不公的行為(包括裁判)可以喝倒彩。例如劍擊賽事裏的捷克籍裁判Vilem Madr,多次按其標準判張家朗失分,觀眾報以噓聲,完全自發,十分正常和自然,一點不假。這樣的比賽,才能夠使參賽者和觀眾都有投入感;否則,如果觀眾只能按指示喝彩打氣而不能喝倒彩,這樣的比賽哪裏有實感?
──全運會是中國選手參加的比賽,惟很多項目都請來國際評判,這樣既顯示公平,也可用國際標準來提升中國運動員水平,更可擴大國際影響力。可見,屬於管轄範圍內的比賽和競爭,也可多用或參考國際做法,而毋須關門閉戶掩柴扉。
──全運會各種條例清晰、比賽規定清楚,各種監測儀式也十分先進。說到底,就是用「明規則」來增加比賽認受性,以及勝負結果的權威性。只要努力堅持這種各方接受的操作模式,那就不需「潛規則」補充了。從中國體育發展史可見,「明規則」不斷淘汰「潛規則」,已是大勢所趨。
──教練也是比賽的靈魂。不過在全運會,當比賽選手都是自己隊員時,教練就會離場,讓運動員自行較量。換言之,教練對運動員也要有信心,不要擔心他們「內訌出亂子」。記得1986年韓國漢城(今首爾)亞運最後一天,中國和韓國的金牌同是90面,決勝一仗是男子4×100米接力。當時中國領隊袁偉民決定不到場觀戰,結果中國隊贏了。這說明督戰、監場往往構成自己人更大壓力,值得思考。
──無論什麼比賽,個人意願非常重要。在全運會男子劍擊賽中,敗於張家朗的內地選手曾昭然,就是以個人名義參賽。乒乓球「超級全滿貫」選手樊振東,由於某些原因轉到德國發展,中國乒乓球協會表示「理解和尊重運動員本人意願」。這次全運會,他回來參賽並奪得男單冠軍,正是尊重人性化和個人意願的體現,值得在其他領域不斷推廣。
──從全運會可見,堅持磨練是致勝一大要訣。香港兩金兩銅泳手何詩蓓、單車三金女將李思穎,還有曾經想過放棄的金牌單車女將梁穎儀,都是敢於堅持、勇於向自己挑戰和充滿信心的成功者。可見,信心更重要是源於自信,無論運動員或教練,都應該從自信做起。
最後總結:真功夫來自刻苦鍛煉、嚴謹比賽、勝不驕敗不餒的壓力昇華。這種比賽才好看,勝利的光環才會閃亮生輝,因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