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寧榮:「去中國化」與「去美國化」下的全球化新航道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月底,中美兩國元首於韓國釜山面對面拆解了影響兩國關係的定時炸彈。之前兩國官員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達成休戰的框架協議,但魔鬼藏在細節,未來雙方關係依舊離不開時好時壞,也不排除舌劍唇槍、大動干戈的對峙。休戰不是停戰,也非止戰。美國總統特朗普願意休戰,無非是明年中期選舉已進逼,關稅戰升級是他的噩夢。不久前結束的紐約市長、弗吉尼亞和新澤西州長選舉,民主黨大獲全勝,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凶兆。

美國「去中國化」已不可逆轉,中國也早已丟棄幻想,開始「去美國化」進程,中美雙方都在設法減低相互依賴。10月底於吉隆坡召開的東盟會議,就成為中美角力場所:一方面這突出了東盟在多極化世界的影響力日增,另一方面也突顯了2025年東盟會議已成為中美全球戰略再佈局的縮影。

東盟左右逢源 無往不利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邀請到特朗普與會,無疑是他本人的一大外交勝利,同時也給特朗普創造了盡情表現的舞台,美國藉機推動其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雙方簽署《聯合願景聲明》,確認美國對東盟的安全承諾,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係。

特朗普行程匆匆,但成果豐碩——馬來西亞與美國簽署貿易和關鍵礦產協定,1820萬噸稀土儲備優先供應美國;泰國斥資188億美元採購80架飛機,換取鎳鈷出口穩定機制;柬埔寨與美國簽署互惠貿易協定,取消對美100%關稅;越南承諾進一步擴大對美高科技進口,以減低對美國快速增長的貿易逆差。越南去年對美貿易順差達1230億美元,越南的最大進口國是中國,最大出口國是美國,已是中越美三角貿易關係的中間商,類似過去的香港,不過不是純粹轉口貿易,而是加工加轉口貿易。

在特朗普與東盟領袖會晤的翌日,中國總理李強出席「中國與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簽字儀式。中國與東盟於2002年開始建設「自貿區1.0版」,2010年全面建成;「2.0升級版」則於2015年完成,對原產地規則、貿易便利化、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實行了升級。雙方於2022年11月宣布啟動「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這次簽署的「3.0版」全面提升雙方開放水準、納入新合作領域,包括供應鏈互聯互通、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消費者保護。

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從2010年2355億美元增至去年9823億美元,比2002年「中國-東盟自貿區」創建之初增長了17倍。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連續5年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而美國是東盟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東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還是東盟的最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去年雙方貿易額逾4530億美元,佔東盟貿易總額11.8%。

識時務者為俊傑,東盟在先進製造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依賴與美國的合作和投資,但在供應鏈、貿易和基建投資上則離不開中國。東盟在中國與美國主導的貿易體系裏如魚得水。若視為單一實體,東盟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全球排名第五,緊隨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

歐盟環顧左右 進退失據

與東盟相比,歐盟則比較尷尬。今年關稅戰爆發,北京有意向歐盟伸手,願意於貿易上對歐盟讓利,透過加強跟歐盟在經濟上的合作,換取歐盟於中美博弈保持中立。但歐盟不滿對華貿易赤字居高不下,及中方在俄烏戰爭的立場,中方改善與歐盟經貿關係的願望落空。

今年7月的第25次中歐峰會,恰逢中歐建交50周年,本該隆重紀念,最初準備在布魯塞爾舉辦,中方提出於北京舉行,並將兩天會議減為一天,究其原因就是雙方無法建立信任。

關稅戰爆發,本人也是力主從經貿關係建立包括歐盟和東盟在內的多極世界,確保全球化走上新航道。惟中歐改善關係的願望不但沒實現,歐盟在關稅戰、貿易戰和科技戰上對美「蕭規曹隨」的做法,傷害了中國,也令歐盟無法成為中美之外的一股力量,最終只削弱了自己影響力。

最近荷蘭政府以國安為由,強行暫停中國半導體企業聞泰科技在荷蘭子公司安世半導體的中國籍總裁張學政的職務,這說明在半導體等先進製造領域,歐盟也同樣不惜代價阻止中國取得關鍵產能。2018年張學政「蛇吞象」,完成了對安世半導體高達36億美元的收購。2021年他再下一城,透過安世收購英國瀕臨破產的晶片製造商NWF,但英國政府經一年審查,動用《國家安全與投資法》,強迫安世出售其持有的86%股份。

荷蘭這次懷疑張學政將技術轉移到中國,背後真正原因是9月底美國加大制裁中國科企。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直接或間接持有50%或以上股權的子公司也會被列入「黑名單」,聞泰科技於2024年底已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但中美元首會晤,美國撤回這一加碼措施,荷蘭政府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中國此次對荷蘭的做法並不啞忍,絕地大反擊,禁止安世的東莞工廠出口晶片,全球供應鏈中斷,歐洲汽車業受嚴重衝擊,中國同意對一些受影響企業給予豁免。

開闢全球自由貿易新航道

東盟與歐盟在關稅戰的不同反應,更加坐實了中國的疑慮,中國必須開闢全球自由貿易的新航道。真正改變中國在全球自由貿易版圖的,則是中國對「全球南方」地區的出口正清晰呈現新格局。2024年,拉美是中國出口增長最快市場,增幅達13%;東盟緊隨其後,增幅12%;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額達到3.07萬億美元,這一勢頭於今年強勁延續。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9個月,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貨物貿易達到17.37萬億人民幣,年增6.2%;其中,與東盟、拉美、非洲和中亞的貿易額,分別年增9.6%、3.9%、19.5%和16.7%。 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這一戰略轉型裏發揮了關鍵作用,已發展成中國對外經濟合作核心支柱。

中國對美出口曾是中國經濟增長「定海神針」,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市場獲取外匯,美國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9%,但今年前9個月,這一比例已降至10.4%,一年前的比例還是15%。截至今年9月中國出口增長6.1%,中國貿易規模在擴大,但對美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16.9%。

中美貿易變化,是各自「去美國化」和「去中國化」的結果。中國還與40多國簽署了本幣結算協定,不再使用美元交易;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已支援逾180個國家/地區的交易,減少對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依賴。

中歐關係雖不如人意,但雙方貿易量依舊呈上升之勢。去年中國是歐盟的最大進口國,佔後者進口總量21.3%,同時也是歐盟第三大出口市場(佔8.3%),僅次美英。荷蘭是2024年從中國進口商品最多的歐盟國家,德國則是對華出口商品最多的國家。中國對歐盟出口在今年前3季強勁增長,出口總額按年增5.2%,中國再次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歐盟內的匈牙利和西班牙與中國關係友好,看重來自中國的直接投資。

「世界工廠」到「全球製造引擎」的戰略轉型

中國積極推動本國企業躋身全球跨國公司行列,這標誌着中國外貿與經濟戰略發生重大演進。中國面對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將如何塑造全球化下一階段的發展格局?中企又將如何實現轉型,成為具全球整合能力的跨國公司?

過去10年中國製造業發展成果豐碩,規模已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高技術製造業迅速增長,出口產品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開始被科技產品取代。

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核心任務是實現戰略轉型,從「世界工廠」轉為「全球製造引擎」。這一轉型意味着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從國內成本驅動型生產模式,轉向全球化資本與技術輸出模式,中國為全球各國製造業的發展提供支撐,達至「雙贏」。

隨着中國製造業外移,中企不再僅為外國公司製造產品,而是日益增多地在海外建設、擁有並營運先進生產設施。推動這一轉型的因素包括: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保障供應鏈韌性的戰略需求,及獲取全球經濟影響力的願景。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大幅增長。

「世界工廠」模式的特徵是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樞紐,其競爭優勢建立於龐大勞動力、規模經濟與深度整合的國內供應鏈基礎上,主要產出為成品,且這些產品的設計與品牌大多歸他人所有。而「全球製造引擎」這一新範式,則將中國定位為製造能力的淨輸出國。中國的角色從生產地點,轉變為核心投入要素的提供者,這包括高科技設備、成套工廠解決方案、管理經驗,及至關重要的、用於在海外建設生產設施的資金。中企正從承包商,逐步轉型為全球生產網絡的所有者與營運商。

中國於全球製造業格局裏已鞏固了規模優勢,但要實現「2035年製造業強國」藍圖,任重道遠。製造業強國不僅涵蓋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鏈現代化水準,更體現在其對外投資所產生的全球輻射力,以及跨國營運中駕馭複雜局面的綜合能力。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