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孫興杰:高市早苗與亞太地緣政治經濟的變奏
【明報文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早前在國會公然發表涉台錯誤言論,宣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存亡危機事態」出自2015年日本所通過旨在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新安保法案,意指即便日本沒有受到直接攻擊,但美國等與日本密切相關的他國遭到武力攻擊,威脅到日本國家存亡、明顯從根本上顛覆其國民生命與權利的危險狀態時,日本自衛隊也可行使集體自衛權。
高市早苗的表態,引起中方強烈憤怒,中日關係急轉而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發布「鐘聲」評論表示,高市此論是1945年日本戰敗以來,日本領導人首次於正式場合鼓吹所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跟行使集體自衛權相關聯,首次在台灣問題上表達試圖武裝介入的野心,首次對中國發出武力威脅,用心極其險惡、性質極其惡劣、後果極其嚴重。
上月底在韓國慶州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中日領導人舉行會晤。高市早苗表示,在台灣問題上,日本將堅持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裏的立場。顯然,高市早苗之最新言論,違反了中日領導人會晤時的承諾,其外交誠信受到質疑。
高市升級了安倍晉三路線
高市早苗的「反常」表態是失言,還是日本安全戰略的轉向?溯及APEC慶州峰會期間的外交活動,可以看到亞太地區政治經濟秩序的變奏。在美國戰略收縮之下,日本、韓國等美國軍事盟國因安全焦慮,表現出不同以往的姿態,比如韓國決定推進建造核動力潛艇。
高市早苗遭到日本朝野批評之後,她本人表示不再做類似表態,惟拒絕收回其言論。剛卸任日本首相的石破茂批評高市早苗稱,在台灣問題上,歷屆日本政府一直避免發表類似「如果出現某種情况就會這樣做」的決定性言論。石破茂的批評避重就輕,他並不認為高市早苗說錯了,而是不應該說出來。換言之,自民黨政府就是這麼想的,也可以這麼做,不過不能說出心裏話。前首相安倍晉三講「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時,他已卸任日揆。只有高市早苗在日本國會,公開了自民黨——特別是安倍晉三——的心裏話。
就此而言,高市早苗並非失言。在她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期間,也有過類似表態。高市早苗被認為是「安倍嫡系」,基本全盤接受了安倍晉三的政治經濟路線。她於國會公開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無疑是要升級安倍路線。
2012年安倍上台時,中日因釣魚島問題陷入冰凍期。此次,高市早苗會否令中日關係再度跌入谷底?安倍時期,中日關係的結構性問題在於,2010年中國GDP(本地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客觀態勢上,形成中日經濟權力轉移,對日本及安倍政府造成心理衝擊。「安倍經濟學」出台的背後,是日本刺激和重啟經濟增長的戰略訴求;即便不能扭轉中日經濟對比,也要延緩日本相對衰落的速度。
到2017年,中國GDP已是日本的近3倍。當時,安倍晉三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他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被特朗普政府接受,並成為美國國家戰略。2018年以來,日本配合美國對華遏制。2021年日本時任首相菅義偉訪美時,兩國聯合聲明裏提及台海,這是中日建交以來美日首腦會晤首次提及台海。美國拜登在其總統任內,曾經多次表態要「防衛台灣」,儘管每次都被白宮「闢謠」,惟無形之中卻實現了日本的如意算盤。近年來,日本政府的目標是不斷拉住甚至綑綁美國承擔亞太安全責任,包括將台灣納入其中。
不過,特朗普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美國戰略收縮節奏加快——「美國優先」之下,軍事盟國未必是朋友;或者說,軍事盟國才是特朗普關注重點,因為它們不僅賺了美國的錢,還免費享受了美國的安全保護。在特朗普今年發起的關稅戰中,日本並無得到特殊待遇;關稅之外,日本還要對美國巨額投資、購買美國化石能源。此外,美方要求日本大幅提高軍費開支。
極端表態 牽扯日美關係
其實,特朗普的戰略收縮,與尼克遜主義有異曲同工之處。歷史未必會重演,但歷史會周期性地呈現。日美同盟是日本對外戰略的基軸,不過於「特朗普2.0」時代,日美關係已經發生變化。美國需要約束日本的行為,而不是被日本牽着鼻子走,這是美國同盟管理的新原則。
顯然,高市早苗的表態不僅破壞了中日關係,也牽扯到日美關係。在美國戰略收縮之際,高市早苗試圖通過極端表達,反向牽制美國。當年安倍可以「誘導」特朗普,惟現在的特朗普,已非高市早苗所能夠「誘導」的了。
APEC慶州峰會期間,最受關注的還是中美元首會晤。筆者在此前文章裏認為,這是中美外交關係的重啟。最近日韓的一系列動作則進一步顯示出,此次APEC峰會期間,各方的外交活動帶來系統效應,尤其是中美元首會晤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中美元首會晤聚焦雙邊關係的「伙伴」、「朋友」定位,及經貿關係的「大緩和」;而此前備受外界關注的台灣問題,沒有出現在雙方外交通稿裏。換言之,中美首腦會晤實現了兩國在地緣經濟領域的「正常化」。特朗普於會談之前提到「G2」(兩國集團),這意味着在特朗普戰略收縮及「美國優先」之下,中美合作空間得以確定,由此也鞏固了亞太地區的「發展」主題。
中美關係與亞太秩序重塑
與1972年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遜訪華一樣,今年10月30日中美元首釜山會晤具有戰略意義;不同的是,尼克遜訪華主要集中於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尼克遜承諾美日同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約束日本;而中美緩和及關係正常化,帶來了地緣經濟上的變革,亞太地區進入了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此次釜山會晤,雖然主要是重新確認中美地緣經濟關係,惟依然帶來了「非意圖」結果,即亞太地區安全體系如何重塑。近期,韓國擴大防務開支,美國批准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高市早苗則探討修訂「無核三原則」。
顯然,日韓要填補美國收縮之後的真空。然而,美國戰略收縮也是有限度的。美國要約束盟國的行為,避免「尾巴搖狗」的牽連風險,這也是穩定中美關係的要求。這些新態勢,給中國大國外交帶來新挑戰,塑造周邊外交與安全環境顯得尤其迫切。
作者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孫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