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助科大籌備 霍泰輝:精簡課程毋須乜都教 沈祖堯:臨牀時數要維持 工作組續檢視

發佈於

【明報專訊】科大獲薦成立本港第三間醫學院,參與籌備的科大醫學教育專責小組成員、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霍泰輝向本報表示,一直對成功爭辦有信心,但不敢說「勝算高」。他稱科大優勢包括擅長醫療科技,未來課程會較傳統醫科精簡,毋須「乜都教晒」。政府「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專家顧問沈祖堯則說,工作小組在2028年科大開展課程前會繼續檢視該校對新醫學院的承擔。

沈:須醫委批 「唔可以妥協」

本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中大前校長的沈祖堯昨向本報表示,3間大學建議書各有特點,浸大提倡中西醫結合,理大擅長護士、物理治療、視光學等領域,科大於研究及人工智能具國際聲譽。他稱,專家是於「總體因素」下做決定,強調課程須經醫委會批准,並符合註冊醫生條件,課程上「唔可以compromise(妥協)」,有信心科大可通過醫委會要求。

沈祖堯認為,科大可在醫學理論課程濃縮,但臨牀學習仍要維持學習時數,並可參考目前兩大醫學院4年制醫學課程經驗。另一工作組專家顧問、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彭達向本報表示,科大開辦初期有50個學額,相信可透過兩三個小組做教學。他曾籌辦澳門科技大學醫學院,相信科大開辦課程首年需至少12名全職教學人員,三四年後發展成約40至50名全職教學人員。

陳家亮:收生對象應懂粵語

隨着科大2028年開展課程,本港每年醫學生學額料增至700個。中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家亮向本報表示,醫科生需臨牀學習接觸本地病人,認為科大收生對象應懂廣東話,但亦可有其他國籍,如少數族裔。對於本港有否足夠醫學教授,陳稱可仿效外地,由不同大學及醫院共同委任教授,並指公營醫療機構人手壓力涉及多個因素,非單靠新增50個醫學生學額可解決。

信科大發展快 AI路線有成果

沈祖堯說,本港鄰近深圳,相信香港的國際地位及與內地的聯繫,對人才具吸引力。陳家亮稱,中大發展醫學院至今逾40年,已可達到港大醫學院百年水平,相信科大發展可更快,又稱目前人工智能剛起步,相信擅長該領域的科大,在該方向發展會有一番作為。他亦表示,3校醫學院未來應拋開「門戶之見」,相信可令本港學術及教育發展事半功倍。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科大辦醫學院 政府斥資五成25年 目標2028年收50生 消息:初期擬聯合將院啟德實習 (2025-11-19)

指校園配套不足 學生會籲擴充 (202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