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項昊宇:高市早苗的危險挑釁 與中日關係危機時刻
【明報文章】早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辯中,發表台灣海峽局勢與日本「存亡危機事態」相聯繫的錯誤言論,聲稱日本可能因此行使集體自衛權。這是日本在任首相首次明確就軍事介入台海的表態。此言一出,震驚世界,也使中日關係急轉直下。
高市的言論,並非一時失言,而是日本政治右傾民粹化加劇的產物,是日本右翼保守勢力長期推行反華路線和「以台制華」戰略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嚴重衝擊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暴露出日本當局試圖掙脫「和平憲法」束縛、加快擴軍備戰的圖謀。日本涉台政策的冒險傾向,及安全政策的激進化,將對東亞和平穩定構成深刻挑戰。
踐踏中國主權紅線的嚴重挑釁
高市的言論之所以引發中方一系列強烈反應,是因為其言論的性質極其惡劣,它觸碰了中國大陸最核心利益的「紅線」——台灣問題,並從根本上動搖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
首先,高市言論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日方於《中日聯合聲明》裏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重申: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無疑,高市的言論違背了這一承諾,是對戰後秩序與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公然背叛。
其次,高市言論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高市將日本安保法與中國內部事務強行綑綁,她所提及的「存亡危機事態」,是安倍晉三政府於2015年強行通過的新安保法中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核心概念;一旦日本政府認定出現此種事態,即意味着日本自衛隊可以「合法」地與盟友共同出兵作戰。因此,高市的言論並非一種假設,而是公然在為日本未來軍事介入台海衝突尋找國內法依據,是在開展法理準備。在中方看來,這無異於對中國大陸的戰爭宣言。
再次,高市言論也是對日本憲法的公然踐踏。日本憲法第9條明確禁止日本保有軍隊和發動戰爭,戰後日本據此奉行「專守防衛」政策,而高市藉模糊的「存亡危機事態」擴大政府對武力行使的解釋權,為軍事介入台海開路。這與憲法維護和平的初衷完全相悖,是日本右翼勢力架空「和平憲法」、為軍事鬆綁所邁出的極其危險一步。
右翼的冒進與理性的憂思
高市早苗的極端言論,雖然迎合了日本國內右翼保守勢力的訴求,但遠非日本政壇共識。事實上,它在日本國內同樣引發了強烈的震動和廣泛擔憂。包括鳩山由紀夫、石破茂等前首相,以及在野政黨和中左翼媒體、學者,紛紛表達了反對態度,認為高市言論「輕率且危險」,會把日本捲入不必要的戰爭衝突,不少意見要求高市撤回有關言論。
圍繞高市言論的爭議,也反映了日本社會在國家走向問題上的深刻撕裂。一方面,是右翼勢力的激進強軍擴武路線。近年來,以高市早苗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勢力,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炒作「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論調,煽動日本民眾危機意識,從而推動防衛開支翻倍和發展進攻性質武器,進而謀求修改「和平憲法」、使日本擺脫戰敗國地位。
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理性溫和力量,對於「國家失控」深感擔憂。石破茂所代表的自民黨內「中道保守派」,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及公明黨、日本共產黨、令和新選組等中左陣營,對於日本政治的右傾民粹化,表現出高度警惕。他們認為「存亡危機事態」的具體判斷標準,本就極其模糊;如果允許當政者肆意將其擴大解釋,等於給了政府一張可以隨意將國家拖入戰爭的「空白支票」。這將徹底摧毁日本的「文官統制」和憲法體制,使日本重蹈歷史覆轍。
近代歷史上,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曾經多次以「存亡危機」為藉口,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最終把日本帶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為數不多的日本戰略清醒派很明白:軍事介入台海,日本將首當其衝成為戰場或犧牲品,尤其是在中國的強大軍事實力面前。
中日關係 何去何從
高市早苗的挑釁言論,正在將中日關係拖向2012年釣魚島爭端以來的最嚴峻局面。首先,高市言論摧毁了中日間本已脆弱的政治互信。台灣問題是中日關係裏最敏感的問題之一,高市的「踩線」、「越線」之舉,嚴重動搖了中日關係根基。中方已經明確要求高市撤回錯誤言論,倘若日方做不到這一點,下一步,兩國間的政治對立勢必向經貿、文化、民間等領域蔓延,雙邊關係將更岌岌可危。
其次,高市言論極大地增加了台海局勢風險。高市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了極其錯誤的信號,會令他們誤以為日本會「協防台灣」,從而更加有恃無恐地實行謀「獨」挑釁。日本的這種介入姿態,正在成為加劇台海緊張局勢的新變量,增加了台海衝突風險,也會加劇中日安全互疑和軍事對抗。
中方清醒地認識到,高市言論代表的右翼思想和反華逆流,於日本國內仍有相當大的市場,中日關係不可避免將進入一段高摩擦、高對抗時期。中方珍視對日友好合作關係,惟在台灣問題上,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未來中日關係的走向,不取決於中國,而取決於高市內閣的態度和行動。對日本決策者而言,是懸崖勒馬,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上,同中方務實管控危機,還是繼續在「以台制華」道路上蒙眼狂奔,其抉擇或將影響日本國運興衰。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項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