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緻茵:語文不止教育政策 更是關乎社會融合
【明報文章】沙田官立小學早前發出通告,批准小二至小六學生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使用「正規簡體字」作答,為內地背景或慣用簡體字的學生,提供更友善的評核環境。繼沙田官小,據報官校李陞小學亦推行類似做法,有小六生家長指校方已容許學生於測考用簡體字。
事件表面屬個別安排,教育局亦提醒學校應「持續檢視和優化校本評估政策」。然而,若從更宏觀的教育脈絡審視,此舉或反映出更廣泛的社會現象——本港的內地生人數上升,對教學模式及教育目標所帶來的影響。在「人才計劃」及「殺校潮」的社會背景下,內地學生比例持續增加。以李陞小學為例,有家長表示其子所屬班級的20多人中,內地生已佔一半。當內地生人數漸增,兩地學生在語文及書寫習慣上的差異,自然愈趨明顯。
從教學層面而言,教師現需同時兼顧兩套語文文化系統:一方面要確保本地學生能夠維持繁體字書寫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協助內地學生從簡體字過渡到繁體字,無形中增加了教學和行政負擔。「人才計劃」看似一場「及時雨」,暫時解決本地學齡人口下降帶來的學校收生壓力;不過,當內地生逐漸成為教室內的重要群體時,如何促進融合與平衡兩地學生的文化差異,仍有待更多具體政策支援。
小學語文的核心目標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港人也會不時書寫簡體字;對需要應付公開試的學生而言,簡體字更被視為爭取時間的一種策略。然而,這種「省時用字」並未動搖繁體字作為香港教學語文及正式文件書寫標準的地位。是次有小學容許學生於測考裏使用簡體字所引發的爭議,並非港人本質上抗拒或不懂簡體字,而是事件令人反思:在重視書寫訓練的初小階段,給予這樣的遷就,是否合適?這裏實際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教育目標與社會融合。
就教育層面而言,據了解,有關學校在日常課堂及作業中,仍以繁體字教學,只是在測考時容許簡體書寫作例外安排。此做法引起了疑問:若內地生可於考試使用簡體字,那麼慣用繁體字的本地學生,在考試時能否同樣自由使用簡體字?小學生在學習中文書寫時,本應在清晰、一致標準下培養穩定的文字觀。「繁簡互通」安排,雖看似兼顧靈活與包容,但對於正處於語文基礎建立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會否模糊了學習標準?
語文影響融入社會的意識
放諸社會融合層面的討論,隨近年政府推動「人才計劃」等措施,內地新移民及學童人數持續上升,個別學校的內地生數目甚至佔班級一半。就容許在測考時用簡體字的彈性安排,內地生家長意見不一:有些認為學校安排體貼人性;有些則提到女兒原於內地升讀小二,來港後需由小一重新學習繁體字,雖感吃力,但仍願與孩子一同練習,以融入香港。
很現實的情况是,倘若「特殊安排」延續太久,長遠會弱化內地生「主動融入」的意識。對於原初願意花時間陪伴內地生融入的家長,「特殊安排」未有回應和肯定他們那份自發的融合動力。教育的目標,不應只是令學生適應環境,更是引導他們理解並尊重所在社會的語文與文化傳統。筆者在大學讀研究生時,班上已有四分之一同學來自內地;就算有同學不是來自廣府地區,他們都會盡量說廣東話,即使說得不好也會盡量融入。熟悉兩文三語及簡體字的香港同學,是完全看得懂簡體字和聽得懂普通話,但還是對內地同學主動融入社群的意識和舉動印象深刻。
反觀今天,內地生比例遠高於以往,他們在課室裏不再是少數;學校順勢以他們熟悉的文字作測考,似乎成了最方便選擇。然而,當此做法成為常態,地方語文的獨特性與教育標準,也隨之被稀釋。
內地生人數多 不能只靠校本
當內地生人數急速增加,照顧學習差異便不應再只是學校層面的責任,而是涉及政策配套。雖然「校本決定」是教育局的常用原則,惟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或需要更具體及統一的指引,例如小學生在何時、於哪些情况下可使用簡體字?應如何引導新來港學生於適當階段全面轉用繁體字?
現時確有個別學校主動向內地生提供適應支援,惟這些支援是否得到長期資源支持則成疑。局方除強調學校需持續自我評估,是否應提供更多指引,例如學校如何在評核上處理繁簡差異、學校如何向家長清晰說明等。如果無系統性的指導,前線教師易因標準不一而陷入困惑。
以「學生在何時、哪些情况下可使用簡體字」為例,事實上,某些簡體字是港人較常用的,例如中華的「華」(华)、體育的「體」(体)。倘若政策要設立過渡安排,是否應以實際語文使用情况為參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理解繁簡字差異的文化意涵——兩者雖有不少通用字體,但部分字義卻並不相同。例如,簡體字「后」在繁體語境中,意指「君王的正室配偶」,並非「之後」的「後」;再如「准」與「準」,在內地一般統一寫作「准」,但在香港,「標准」並非正確寫法,應為「標準」。
有趣的是,從2025年中學文憑試《試題專輯》可見,中國語文科寫作卷裏錯別字普遍,「繁簡同體」混用尤為明顯,這反映學生在繁簡轉換間常出現誤用。面對此現象,若缺乏統一指引,小學教師在批改與評核上難以拿揑標準,恐令學生對正確字形產生混淆,長遠影響語文能力和建立文字規範。
社會融合進程裏 教育目標是什麼
語文的標準不僅關乎教育政策,更深刻影響社會融合與地方文化獨特性。因此,除了政策配套之外,教育界和有關當局終需回到一個根本問題:我們的教育目標究竟是什麼?
當內地生已成校園裏的重要群體,而他們未來亦可能繼續在港生活,我們應該思考:教育是否應鼓勵他們全面掌握繁體字,以理解與傳承本地文化?還是應以降低語文要求、協助內地家庭更快適應香港生活為主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中學生在考試裏常被容許使用簡體字。對那些在小學階段努力學習繁體字的內地生而言,他們是否仍能理解學習繁體字的意義與價值?
隨着本港社會人口結構變化,理順教育目標,變得尤為迫切。唯有讓學生能夠在尊重與理解中欣賞香港的文化獨特性,同時延續中華文化之多元面貌,香港教育制度才能夠真正實踐其融合的使命。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