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善養救未來:虐兒的解藥

發佈於

【明報專訊】我們一直說善養孩子,相反的概念就是虐兒了,怎樣是虐兒呢?相信大家腦中應浮現一些典型畫面,但當教養在進化中,我們由上一兩代承襲的教養方式,是否可能已踩進虐兒的境界?

打罵羞辱 不止是「小懲誡」

防止虐待兒童會於2023/24年度收到過千宗熱線舉報及查詢,185宗屬虐兒個案,當中七成懷疑施虐者是家人:32%是母親、23%為父親,更有11%涉及父母二人。我們沒有詳細資訊,但相信這些會是較嚴重的身心創傷個案,經常發生的話,會對孩子帶來長遠的影響。至於較常發生的打手板、打屁股,用恐懼與羞辱去嚇去「醜」小朋友等,有時我跟親友說起,他們都道這只是小懲誡。「我小時也是這樣,現在不是也好好的?」

我們今天或許是「好好的」,但你記得當時作為小朋友時的感受嗎?經歷幾十年,可能我們已發展了應對法,或厚厚的面皮,或無動於中,悄悄地影響着今天對自己的認識和待人處事的方式,以及與孩子、家人的互動關係。又或者今天已不再打罵,卻為子女安排得太「無微不至」,令孩子窒息,連學習調節情緒的機會也快一步被父母代為「解決」了。

提早孕育溫柔力量 孩子健康成長關鍵

「任何治療師都比不上媽媽。」從事兒童職業治療多年,同時是資深家庭系統排列師、身心創傷體感治療師的陳玉珍(Ann)這樣說。「我最近看到這個畫面:一個5、6歲小朋友,他就是賴着、坐在我中心的走廊不走。我見他母親輕輕走過去,摸摸他的頭說:『哦,是啊,不開心啊,門關了,你開不到對吧?我明白了。』那孩子就站起身了。就這樣不慌不忙的,不用動氣,只是表達自己看到及明白孩子的狀况,前後只是分幾鐘,這樣的情境,我30多年來沒有見過幾次。」

經歷多年的治療工作,Ann深深感受預防的重要,而這種母親的溫柔力量,如能在成為媽媽前就開始孕育,往後3年持之以恒的實踐,更會是孩子健康成長與家庭和諧的關鍵力量——若更多人集體跟隨進行的話,可以想像對社會會有多大助益。

家長須知行合一 修習同感心

《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明年1月20日生效,這是對25類指定專業人員的要求。法例加強保護兒童是進步,但我們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若能及早認識及修習同感心,就不會走到虐兒這一步;不用日後花費大量金錢、時間、心力,要專業人士及法律介入,更不用長遠地賠上親子與家庭關係。

我們的社會既然希望更有同感心,不能只叫孩子要有同感心而我們卻展現另一套。這是價值觀的革新,須知行合一,孩子才能在我們身上學到。我們想傳承同感心,就要相信腦科學及兒童發展或人際神經生物學等的研究證據,不再用打罵羞辱恐懼這些過時兼證實沒有持久功效,甚至會帶來反效果的方法。朝着順應孩子情緒及身心需要的方向,以最大同感心支持他們成長。

11月29、30日,教育大同與Be Woman創辦人陳玉珍合辦「燃點母性力量工作坊」——結合教育大同的善養網上課程,讓同感互動代替死力管教,讓溫柔智慧為孩子帶來幸褔成長,歡迎育有0至6歲孩子的媽媽參加。詳情:www.ediversity.org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80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診間外的筆記:升上大學,然後呢? (2025-11-18)

家長考牌學堂:做義工培養出小企業家 (2025-11-18)

童途有「理」:如何改變孩子「W坐姿」 (2025-11-18)

媽媽維特:洗腦 (2025-11-18)

荒失失在加家:教師罷工只是錢作怪? (2025-11-18)

看得起遊戲:遊戲融合閱讀 趣味多 (2025-11-18)

家庭有教.追落後的孩子5:生理發展篇 (2025-11-18)

簡易廚房:先浸後炒 煮糯米飯省時妙法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