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精神健康:「童心理情」實體課結合線上平台 玩遊戲學情緒 專屬「經理人」解心結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港學童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並趨向低齡化,惟現時的社交情緒學習課程,往往只針對高小生甚或是中學生。為填補這個缺口,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2700萬元予香港樹仁大學與香港青年協會(下稱青協),在去年展開為期3年、以小三及小四學生為服務對象的「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通過實體課堂、線上遊戲、個別情緒諮詢服務等,及早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幫助他們獲得足夠的「抗體」,抵禦成長可能帶來的各種心理健康挑戰,料整個計劃可惠及5000名學童。

針對小三小四學生 培養5大能力

從心理健康層面來看,孩子剛從幼稚園升上小學一二年級,他們最需要的,是建立安全感、自信心,但隨着步入小三四的「中年級」,他們開始要應對更多同儕關係和學業壓力,這時候,懂得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更加重要。然而,青協督導主任馬佩雯在前線所見,這個年紀的學童,普遍對情緒的認知並不多,「他們只懂一些很簡單的情緒詞彙,例如開心、不開心、生氣等」。她亦留意到,「很多學生都會把情緒分為好和壞,他們會覺得生氣和不開心是一些壞情緒,最好不要有,會傾向迴避或者壓抑,不去面對,但亦有些比較激進的小朋友,就會衍生出衝動行為,甚至是行為問題,例如用很惡的語氣去表達,甚至打同學,大大破壞他和身邊人的關係」。

「樹仁大學顧鐵華費肇芬伉儷跨學科循証實踐及研究中心」助理總監(行政)郭倩衡也察覺到這個情况,亦鑑於坊間的社交情緒教育,較側重於高小年級甚或是中學生,於是在去年起,特別為這班「中年級」的小學生,策劃「賽馬會童心理情計劃」(下稱計劃)。計劃以國際機構CASEL的理論框架為基礎,配合故事,幫助孩子更有系統地掌握5大範疇的能力,包括自我認識(理解與調節情緒)、自我管理(培養紀律與抗壓能力)、社會意識(建立同理心)、人際關係技巧(有效溝通與合作)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作出合乎道德與社會責任的選擇)。

社工、教師配合 藉卡通角色講解情緒

身兼此項目心理輔導支援團隊聯合督導的她指出︰「因為想用層層遞進的故事形式去貫穿整個課程,更去標籤化、去病化地講解情緒,所以都花了很多時間去設計內容和角色,希望可以盡量貼近三四年級學生的需要。例如這個年紀,開始有怕醜、尷尬、妒忌這些感受,於是故事就有怕醜兔、妒忌小蜥等角色,讓小朋友透過牠們認識secondary emotions(次級情緒)。」

至於到校課堂,則主要由青協社工負責,除簡介會是採用級本課形式,全期6節都以班本課去做,馬佩雯說,雖然動員人手很多,但有其必要,「談情緒,我們都想跟學生有較深入的交流,現在每一堂,由一位社工加一位老師合作帶領約20名同學,在這個比例下,我們有多些機會了解每名學生對不同情境的看法,也更容易識別到有情緒需要的同學,尤其是一些有異常強烈情緒反應的,例如是很焦慮、憤怒或是哭泣,亦可能是在小組活動裏完全投入不到的,這些都需要用班本課形式,才能留意得到」。她補充,每班亦會盡量安排同一名社工跟足6節,這樣更能觀察到學生在堂上是否有成長。

課堂內容化電子遊戲 諮詢室安心分享

除了實體課,計劃同時結合線上學習平台,其中「打機」環節,就最受小朋友歡迎。郭倩衡表示,為鞏固學生每堂所學,策劃團隊把每節課的內容都化成一關關的電子遊戲,小朋友在學校完成該節實體課後,回到家中,便可登入線上學習平台,變身成「情緒練習生」,通過遊戲獲得「小法寶」去闖關,以提升角色的「經驗值」和「裝備」,讓孩子寓學習於遊戲。「不論在課堂或線上遊戲,我們都給同學很多『小法寶』,其實就是一些情緒調節或化解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做負責任的決定,這個都是社交情緒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然而,若說到計劃最特別之處,必定是包含個別情緒諮詢服務。郭倩衡透露,線上學習平台設有諮詢室,學生除了可在此留言分享個人感受,亦可提出約見「情緒經理人」,「看到同學有留言,輔導心理學家團隊會用『情緒經理人』的身分回信給他們,假如小朋友認為有需要再約『情緒經理人』傾談,我們會視乎小朋友的意願,提供4次免費線上(文字或視訊會議)或面談的諮詢服務」。她又謂,除了學生主動相約,由於小朋友每次玩線上遊戲或填問卷調查,後台都在收集數據,可從中篩出有需要進一步關顧的學生,所以輔導心理學家亦會反過來透過學校聯繫他們。

計劃自2024/25學年展開以來,13間小學已接受過服務,馬佩雯見證不少學生的改變,她分享其中一個畫面︰「有一節課,我們教小朋友講一些讚許別人的說話,我留意到一個平日很寡言的男生,也勇敢踏出一步,細細聲跟身旁的同學說了一句︰『你上次畫的那幅畫很好看啊!』對方聽了後,就表現得很驚訝和開心。在這個過程,他們彼此都接收到對方的善意,我很替他們高興。」

馬佩雯亦從教師口中得悉,有一個以前脾氣很大的學生,自從上完情緒教育課後,進步很大。「這個同學有次在分組活動被其他人孤立,他竟然沒有大吵鬧,而是在下課後主動找老師傾訴,說自己沒有被同學邀請入組,感到很難過,還想知道下次該如何是好。我聽到這個小朋友現在懂得這樣正確地表達情緒,實在很鼓舞。」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80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計劃成果:情緒調節小法寶學生受用 講座、工作坊支援家長 (2025-11-18)

知識寶庫:情緒教育資訊免費開放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