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美國青少年認定媒體偏頗混亂
【明報文章】美國最近一個調查發現,青少年對主流媒體的印象非常負面,最常以5個關鍵詞來形容媒體:「虛假」、「瘋狂」、「沉悶」、「偏頗」、「悲傷」。當被問及最能夠代表記者一職的影視作品時,答案竟然是《蜘蛛俠》,以及2004年美國笑片《搶閘男主播》(Anchorman)。
由普立茲獎得主創辦的非牟利機構「新聞素養計劃」(News Literacy Project),在網上訪問了756名介乎13至18歲的青少年,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者都以貶義詞來形容新聞媒體。認為媒體「有趣」、「高質」或「資訊豐富」的人,各得2%。近一半人認為記者經常無中生有、杜撰受訪者意見,以及向爆料人付費買料。三分之二人認為,新聞機構走下坡,對他們來說無關痛癢。綜合受訪者意見,記者最需要改善的是停止撒謊、查核事實。
這些意見,跟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右翼網紅的說法相近。令人擔憂的是,媒體的「第四權」形象似乎也受到動搖——多達45%受訪者認為,記者對民主的危害大於貢獻;八成人表示,專業記者沒有比其他網絡創作人更加中立持平。
網絡資訊混雜 受眾難清楚分辨
有趣的是,該機構較早前另一個調查發現,很多年輕人根本分不清楚在網絡上所閱讀的內容,到底屬於一則新聞、評論,還是廣告。社交媒體將所有資訊堆放於同一條新聞源上,令各式內容混雜一起,變得面目模糊。青少年認為專業媒體的內容沒有比較好,可能只是分不清楚哪則帖文出自哪家機構,覺得所有東西看上去都相差無幾。
除了弄不清新聞來源,很多人可能也難以分辨內容水準高低。不學無術的網紅靠AI(人工智能)寫稿,只要演繹得七情上面,說服力可能遠高於專業記者耗費多個月、抽絲剝繭完成的調查報道。
最近看到網上討論區一些網民談論AI取代人類工作,帶出一個有趣信息,就是很多客戶其實分不出來。很多行內人認為AI的作品(包括文章、圖片、劇本,甚至醫療、金融和法律上的專業意見)水準參差,但客戶往往不是行內人,即使東西不達標,只要他們認為相差無幾,就會收貨。在這一點上,專業媒體所面對的問題,也是各行各業將面臨的挑戰。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