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聞正聲:從質量監控到國際認可 香港MiC建築技術展優勢

發佈於

【明報文章】建築署早前主動巡查3個簡約公屋項目,揭發施工質量有問題,署方已於本月5日向相關政策局提交調查報告,並責成承建商補救。由於上述3個項目都是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造,坊間有些意見提出對MiC技術的擔憂,甚至質疑當局為加快建屋速度而犧牲樓宇質量。筆者並非建築界專業人士,但參考過不同資料,實情是MiC早被多國採用,加上本港項目組件的生產質量和運輸過程亦有嚴密監控,市民對MiC應可有十足信心。

MiC早獲國際認可 水準有保證

對香港而言,MiC或許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建築技術,使用只有不足10年時間,然而放眼全世界,以MiC興建的項目其實不知凡幾。根據建造業議會網站資料,除香港和內地,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等地均有採用MiC來建屋,在普通住宅樓宇之外,更包括酒店、學生宿舍、學校等。可見MiC這項技術,本身絕對合乎國際安全標準。

MiC的概念,是將傳統建築過程從工地轉移到廠房,在廠房預先製作獨立MiC組件,然後將已完成的組件運送至工地,裝嵌成完整建築物。工程項目關鍵在於品質監控,而由於MiC組件於廠房生產,產品的生產及測試能夠得到更大保障。

事實上,生產本港MiC工程項目預製組件的內地廠房,是採用先進自動化及流程管理技術來組裝,生產商及監督人員能夠準確有效監控組裝過程每一個細節,包括物料質量及調配、組裝程序及產品測試,確保所有已完成的MiC組件均符合質量要求。而每個MiC組件出廠前,都需做一系列有關結構、裝修、機電的檢測,包括全面的漏水和滲水測試,以確保質量水平。加上每個MiC組件均配有識別碼,有助日後維修保養工作。

據理解,房屋局早前組織來自香港、澳洲、英國、法國、柬埔寨等地的50多名公共房屋領域專家、學者與業界領袖,實地探訪一間設於珠海的MiC預製組件工廠,了解組件生產過程與品質監控安排。專家們對MiC預製組件工廠產品質素,十分認同,其中來自英國的工程專家Anthony Pearce事後更在個人社交媒體以「引人入勝」(fascinating)形容是次探訪。

房屋局長何永賢本人在參觀之後總結,國際嘉賓對嚴格、整潔、有序的MiC組件生產流程和品質監控,印象深刻,形容整個生產過程「彷彿是一部生動的建築說明書」。她說:「這正是『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真實寫照,也讓大家看到MiC的品質保證。」

建築時間成本大減 質素有保證

除了MiC技術已成功令建築精度從「厘米級」躍升至「毫米級」,大減建築時間和成本更絕對是MiC技術的重要優勢。根據香港大學就兩個MiC先導項目(即香港科學園「創新斗室」和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的研究,採用MiC的施工時間比傳統建築方法縮短約30%至50%,工地生產力提升100%至400%,建築成本則減低最少10%,質量、環保和安全等表現,都比傳統建築方法更佳。

再者,隨着技術持續創新和突破,一些以往MiC可能出現的限制,如今都已解決。MiC的特點是由不同組件拼合而成,政府今年較早時曾於立法會指出,目前MiC建造技術已能減少牆身寬度,及避免組件之間出現雙重間牆,有效提升室內空間實用性。上述說法,在香港大學西高山的發展項目得到印證:該項目為4座19及20層高的學生和員工宿舍,提供過千個單位,當中只有廚房和浴室部分牆壁需要以雙層牆設計;其餘區域的牆壁厚度,則與傳統建築方式相近,沒有犧牲實用面積。

由確保組件質量,到不斷的技術創新,香港採用MiC的建築項目都清楚對外展示出高質量和高適用性。政府資料顯示,2020至2024年間,採用MiC並已竣工的50多個建築項目(不包括防疫設施)中,僅有約1%單位曾出現漏水或滲水個案,百分比遠低於傳統施工方法,亦無證據顯示漏水或滲水情况跟採用MiC有關,而有關個案都得到正視及處理。

總括而言,MiC有助減少工地人手需求、縮短施工時間等優點,早已獲業界、專家和學者認同。而除了提升建造效率外,MiC亦能顯著減少材料浪費和改善工地安全,是名副其實的「快、靚、正」建築方法。香港高效利用MiC,未來大有條件成為示範區,其重要性不單是協助內地MiC預製組件工廠「走出去」,更可讓更多迫切需要興建可負擔房屋的經濟體作為參考,讓MiC這個優良技術可以惠及更多有住屋需要的人。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聞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