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熱點
秋冬觀鳥Q&A 11月冬候鳥抵港高峰 觀鳥會介紹4候鳥、觀鳥貼士 (16:00)
候鳥遷徙季節來臨,11至12月在香港可看到什麼候鳥?觀鳥有何要注意?香港觀鳥會研究主任江珀墉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表示,11月正值秋季遷徙的尾聲,也是冬候鳥開始抵達香港的高峰期,是觀鳥的好時節。江珀墉介紹4種秋冬季期間較具代表性或常見的候鳥,並講解觀鳥常見問題。
Q:秋冬季在香港可看到什麼候鳥?
A:以下4種為較具代表性或常見的候鳥:
黃胸鵐(禾花雀):極度瀕危的過境鳥,外形大小似麻雀,下身黃色。主要出現在開闊的農田,特別喜愛米田,例如塱原。主要是過境鳥,11月過後便非常難見。
北紅尾鴝:較常見的冬候鳥,雄鳥有銀白色的頭頂及鮮橙色的腹部。分佈廣泛,喜歡開闊生境或有稀疏樹木的地方,常見於塱原、濕地公園、米埔、魚塘區等,市區公園也有可能遇見。
銅藍鶲:不常見冬候鳥,全身亮麗藍色。較常出現在林區,如城門水塘、大埔滘等。
黑臉琵鷺:冬季水鳥代表,今年剛「脫瀕」,由「瀕危」降級為「易危」。有湯匙狀的嘴巴,覓食時會把嘴巴插進水裏左右搖頭。集中在后海灣一帶的淺水濕地,最佳地點是濕地公園、米埔和「降水」的魚塘(泵走塘水的淺水魚塘)。
Q:冬候鳥抵港高峰期持續多久?
A:由11月持續至12月中旬,具體時間取決於不同鳥種。這段時間還能觀察到較晚到的秋季過境鳥。12月中旬到翌年2月,鳥總體數量未必減少很多,但會較少遇到「驚喜」,如罕見秋季過境/冬候鳥。
Q:新手觀鳥建議選擇什麼時間和地點?
A:觀看水鳥或在農地上活動的雀鳥,如黑臉琵鷺、黃胸鵐(禾花雀),可到開闊生境(如米埔、塱原、濕地公園),白天任何時間都不難觀察。觀看林鳥,如北紅尾鴝、銅藍鶲,可到林區如大埔滘、城門水塘,最好選擇清晨至早上11時前。這段時間雀鳥較活躍,忙於覓食。
Q:觀鳥需否準備望遠鏡?
A:強烈建議準備望遠鏡,因為大部分雀鳥體型小,且會保持警覺,難以用肉眼近距離看清特徵。雙筒望遠鏡是基本裝備,可選8倍或10倍,適合用來觀察飛行中或中近距離的雀鳥,即肉眼能見到雀鳥的輪廓的距離。選擇望遠鏡知多啲
Q:觀鳥時有何禮儀和注意?
A:觀鳥核心原則是尊重自然、動物和其他人:
●保持安靜隱蔽,以免驚嚇雀鳥,動作不要過大,可用樹木或遮蔽物隱藏自己
●盡量與雀鳥保持距離,如雀鳥已表現警戒(如停止覓食、抬頭張望),應立即停止前進
●衣著避免太鮮艷,建議穿接近大自然/低調色系衣服,如啡、綠、黑白灰
●保持環境衛生,不要破壞植物或環境
●在觀鳥熱點或狹窄路徑上,不要阻礙通道,在私人地方及公眾地方觀鳥時,遵守業主、保安員的指引
觀鳥活動知多啲:香港公園逢周三早上8時會舉行「香港公園清晨觀鳥匯聚」,公眾假期除外[詳情],由香港觀鳥會屬下小組「紅耳鵯俱樂部」導賞員講解,可看到常見城市雀鳥(如紅耳鵯、鵲鴝、麻雀、紅嘴藍鵲等)、水鳥(如夜鷺、普通翠鳥等)及猛禽(如黑鳶)在空中飛過。
文:陳凱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