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錫熊:增加財政資源 完善基層安全網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的諮詢工作,一般在12月展開,社會各界會提出不少寶貴意見。此文旨在拋磚引玉。
先說宏觀經濟情况:今年第三季消費回穩、出口強勁和金融表現亮麗,經濟按年顯著增長3.8%,令人鼓舞;然而失業率持續上升至3.9%,較一年前高0.9個百分點。如果扣除30多萬的外傭人數,未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上升至4.5%,較一年前高1個百分點。失業人數較一年前增加3.6萬多,至15.5萬多人;就業不足人數增加1.4萬多,至6萬人——顯示經濟似由「無就業式復蘇」(jobless recovery)進入「無就業式增長」(jobless growth)。
經濟處於「無就業式增長」狀况
面對地緣政局轉變、大灣區經濟融合、科技和AI(人工智能)浪潮衝擊,以及地產市道尋底待反彈,香港正經歷一個轉型期,部分傳統行業處於收縮或停滯狀况;而新產業則需進一步開花結果,創造職位的速度有待加快。筆者對香港的經濟前景是樂觀的,不過今一輪的轉型期,有頗高的不確定性,亦不可能一蹴即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予3位在研究以科技促進和維持經濟增長的理論上有貢獻之學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Philippe Aghion和布朗大學的Peter Howitt,按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理論共同發展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模型,頗能用於描述當今世界備受科技和AI衝擊的經濟情况。
世界面對「創造性破壞」衝擊
按此理論的思路,維持市場公平競爭和促進科技持續發展,是有必需性,亦必然要接受夕陽行業會收縮和低生產力的公司會被淘汰。另一方面,「創造性破壞」會引起「打工仔」的不安和焦慮,因此政策上需要在教育、再培訓和社會安全網方面多做工夫,裝備和幫助工人從衰落的行業及工種,過渡到擴張的行業和工種。特區政府在教育和再培訓方面,已投放不少資源,但為基層工人而設的社會安全網或有完善空間。
經濟轉型會擴大收入差距,這也是「創造性破壞」模型的邏輯結論。如果依賴「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來解決問題,難免是較消極的做法,效用需時而且不確定。「涓滴效應」是指在經濟增長時優先獲得經濟利益的公司和個人,通過投資和消費「涓滴」到社會其餘階層,從而使整體經濟受益。
香港是富裕經濟體,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去年是54,100美元(約42萬港元),高於不少先進國家,包括英國(52,650美元)。一方面,香港要全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香港是有能力於轉型期為基層工人提供更強支援,在失業綜援、在職家庭就業不足津貼及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之外,加建安全網,減低基層墮入貧窮的風險。在經濟發展策略上,是可以做到雙管齊下。
提高稅率 不會實質影響競爭力
要加強社會安全網,就要增加財政資源,香港有加稅空間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2023年OECD經濟體的稅收跟GDP的比例,平均是33.9%,而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編訂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排行榜居首位的瑞士,稅收為GDP的27.1%。根據本港稅務局年報顯示,香港在2023/24財政年度的總稅務收入是3420億元,即GDP的11.5%,是極低稅的地方。即使香港提高一些稅率,對競爭力不會有實質影響,何况本港競爭力並不是單靠低稅率。
香港有較大空間提高來自個人收入的稅收:2023/24財政年度,來自個人收入的稅收僅佔GDP的2.9%,遠低於OECD經濟體的平均8%。在2024/25財政年度預算案,財政司長提出對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實施標準稅兩級制,預計每年財政收入增加約9億元。這無疑是正確的方向,但應該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增財政收入 建立「失業援助金」
根據稅務局年報所載的薪俸稅數字,於2022/23課稅年度,每年入息在100萬元以上至200萬元之間的納稅人有16萬多,最後稅款評為226億元,筆者推算有效稅率(effective tax rate)約為10.2%;入息在200萬元以上至500萬元之間的有5萬多人,最後稅款為194億元,有效稅率約13.6%;而入息超過500萬元的有1萬多人,最後稅款為179億元,有效稅率約14.8%。
假設通過調整稅階和個別稅階的稅率,將這3組高收入納稅人的有效稅率,分別提高1個、2個和3個百分點,薪俸稅的新增稅收可以達到近90億元。如果將有效稅率的增幅減半,新增稅收約45億元。相信有關部門可以用更新、更詳細數據,做更好的估算。
增加薪俸稅,對來自海外之駐港僱員的影響有限,增加後的稅率仍屬很低水平,相信較他們的原居地稅率仍低不少。對高收入的本地居民來說,他們不少是經濟增長和轉型的得益者,有義務、有能力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特區政府在改善民生的工作方面,已做了不少工夫;新增的財政收入,可以加強社會安全網,特別是幫助於轉型期失去工作的基層工人。設立「失業援助金」是最直接方式,所需要的每年開支,會視乎領取者資格及援助金額。在制訂資格和金額時,要在幫助基層工人紓緩生活壓力、防止濫用及避免減弱工作誘因之間取得平衡。假設向申請者列出較嚴格要求,例如:
(1)於過去24個月未領取過失業援助金,並有相當於18個月全職工作的工作時數;
(2)於過去兩個月失業或工作時數少於某一低水平;
(3)同住家庭成員總流動資產少於30萬元。
另一方面,假設符合要求的申請者可以每月獲派6000至8000元,最多3個月;再假設未來一段時間的平均失業人數為15萬(相比今年第三季的15.5萬多人,過去10年平均的14.3萬多人)。一般而言,有四成或更多的失業者的失業時間是少於兩個月,符合要求申請援助金的失業人數,應該不會多於失業總人數的三成。在這些假設下,「失業援助金」每年平均支出不會超過30億元。
勿低估建設守望相助社會所面對的阻力
增加對高收入人士徵稅,並用以設立「失業援助金」,是收入再分配的措施。通過這機制,在經濟增長得益的高收入者,可幫助緩解於轉型期的失業基層人士之生活壓力。這建議跟採用「以人為本」作為中心,推進「共同富裕」和「普惠包容」的發展目標,是一致的。
建立守望相助的社會,是中國文化傳統願景,大同世界一直為中國人所嚮往。這願景其實不分中外,惟又不可低估會遇上的阻力。基督教《聖經》是影響西方文化的重要典籍,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8章第13至14節,向較富裕的外邦信徒勸捐,他說:「我不是要別人輕鬆、你們受累,而是要均勻(a fair balance);就是要你們現在的富餘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勻了。」他冒着風險,拿着外邦信徒的損款,前往耶路撒冷去救濟貧窮的猶太人教徒,結果,他為團結教會付出很大代價。
作者是前政府經濟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錫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