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創辦人同股不同權投票權超港上限
【明報專訊】港產公司赴美上市有可能面對中美金融「脫鈎」風險及監管不確定性。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重新入主白宮後,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等財金官員曾多次表示不排除迫使中概股退市,以作為貿易談判條件的籌碼;美國交易所納斯達克(Nasdaq)今年9月更宣布提議修改中概股上市標準,要求中國營運公司新上市時的公開集資額至少達2500萬美元,以避免小型中資股「炒高散貨」風險。
在此背景下,港產獨角獸Klook仍選擇赴美上市,關鍵之一可能是港股上市此路不通。Klook向美國證交會提交的初步上市文件顯示,公司股權架構屬「同股不同權」,執行長兼聯合創辦人林照圍(Ethan Lin)持有公司13.5%B類普通股,每股有20票投票權,另持7%A類普通股。港交所(0388)自2018年起已經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但規定特權股份的投票權不得超過普通股的10倍,即每股最多10票。本報就Klook赴美上市原因向Klook查詢,惟截稿前未獲回覆。
分析:估值考量 科企傾向美上市
特首李家超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討現行同股不同權規定,以配合在美上市中概股回流港股兩地上市,暫未知每股投票權上限是否檢討議題之內。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理事侯思明指出,Klook選擇赴美,主因或為估值考量。由於公司屬全球營運的互聯網旅遊平台,面向國際投資者,在美上市有望取得更高估值。至於另一港產Web3獨角獸Animoca Brands(安擬集團)選擇赴美上市,他相信亦是由於類似原因。侯思明補充,香港今年新股市場熾熱,主要原因是大量A股排隊來港上市,估計趨勢可持續一至兩年;惟若按行業細分,科技及互聯網公司仍傾向赴美上市。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港產獨角獸Klook赴美上市 或籌39億 今年首9個月首錄經調整EBITDA 曾傳擬港上市 (2025-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