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全運會預演大灣區融合未來
【明報文章】第十五屆全運會激戰正酣,近期一場公路單車賽引人注意:104名選手6次穿越粵港澳三地口岸,毋須下車受檢。作為全運會史上首個亦是目前唯一一個三地融合的比賽,其背後折射的,不僅是體育合作的突破,更是一場粵港澳協同治理的壓力測試。
跨境比賽能夠像本地賽事一樣流暢,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競技效率與跨境監管。這場公路單車男子個人賽,全程231.8公里,耗時5個多小時,以港珠澳大橋為紐帶,串聯珠海、澳門、香港三地城市道路。選手佩戴跨境手環內置無線射頻晶片,單車搭載北斗定位系統,通關時自動識別、實時傳輸數據,實現「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的無感通關。
賽事首創「前置查驗、封閉運作」模式,得益於粵港澳三地海關打破壁壘,實現了監管標準的互信互認,與數據實時共享。不僅如此,國家體育總局負責人透露,通過設置口岸專用通道、建立比賽器材通關機制和應急處理機制等,賽事中不同體系下的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可高效便捷流動。
尊重差異 尋合作共識
公路單車賽之所以特殊,在於動態流動性,其組織難度遠高於一般跨境活動。事實上,早在一年前,粵港澳聯手舉辦「2024粵港澳公路單車賽」,為「十五運會」賽事測試。彼時,「十五運會」珠海賽區執委會、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澳門賽區籌備辦公室等,嘗試協同運作,創新粵港澳賽事銜接機制。賽事的成功,驗證了數據化、信息化技術手段於複雜跨境場景下的適用性,為未來粵港澳共辦賽事提供了範本。
進一步看,這種創新並非孤例,而是大灣區近年來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縮影。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至今,廣東省政府已發布3批合共52個「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其中,「2024粵港澳公路單車賽」實現「一賽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成為制度融合案例的代表。此外,粵港產品碳標籤互認、跨境社會保險服務窗口、貨物跨境「一鎖三地通」等也被納入,覆蓋要素跨境流動、民生融合、營商環境、重大平台建設等多個領域。這些案例,反映出粵港澳三地以項目為載體的協作模式,於尊重差異中尋求實踐共識的合作思路,以及大灣區並不強求實體規則統一,而是通過技術與管理優化,提升要素流通效率的合作路徑。
藉機制創新 破解地區差異
大灣區合作有韌性,但深層次挑戰依然顯著。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時任會長張學修曾以「一二三三三」概括大灣區現狀,即「一國」、「兩制」、「3種貨幣」、「3個關稅區」、「3套管理體制」,直指制度差異的複雜性。例如三地法系不同,內地屬社會主義法系,香港屬普通法系,澳門屬大陸法系,立法權限懸殊,導致許多合作對接推進困難緩慢。學界也多次指出,當前大灣區依賴的協議措施,缺乏強制約束力;一旦發生爭議,仍面臨司法協調難題。
面對這些挑戰,機制創新成為破解三地差異的關鍵。隨着「十五五」規劃新階段臨近,港澳與內地有望以此次單車賽為起點,逐步從個案合作走向整體銜接、從「協議」到「機制」,進一步釋放融合潛力。
推動大灣區治理現代化,也要重視技術的力量。賽事中的「無感通關」證明:數字化技術可有效消弭制度差異帶來的操作障礙。未來,可擴大北斗定位、區塊鏈等技術於跨境物流和資格認證中的應用,完善港澳與內地人員往來的便利化政策。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省港盃」足球賽,到今日實現「無感通關」的全運會單車賽,體育始終是粵港澳融合進程中的最直觀刻度。今日的賽事,不僅印證了一國兩制下大灣區合作的制度韌性與創新活力,更預示着粵港澳從「連通」到「融合」的起步。其成效能否從體育賽事延伸至經濟、科技、社會更廣闊層面,成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觀察點。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