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同理心學堂:「好玩」魔法 從遊戲中鼓勵孩子做家務

發佈於

【明報專訊】家長叫孩子幫忙做家務時,孩子總是「扮聽不到」或回應「等一下」,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孩子自願動手做家務?其實,孩子天生好動、愛玩,只要善用這份天性,家務也能變成一場充滿樂趣的「遊戲任務」!

˙6至10歲任務模式:角色扮演,讓家務變得有趣

孩子與生俱來具有扮演能力,喜歡扮演教師、超級英雄等不同角色。這種能力,正是我們把家務變得有趣的秘密武器!不如試試將家變成「米芝蓮餐廳」,讓孩子成為「高級侍應」和「餐廳主廚」吧,家長亦可扮演「餐廳經理」或「客人」,要求「高級侍應」把餐具擺放整齊,或請「主廚」清理廚房以準備下一道菜。筆者任職於青年會柴灣會所,而會所「細蚊仔樂園」的家家酒遊戲深受孩子歡迎,孩子在投入「五星級主廚」、「高級侍應」、「餐廳經理」、「客人」的角色期間,也會從中產生對維持環境清潔整齊的責任。

從指揮官變成遊戲伙伴

家長是時候「更新模式」,從指揮官變成遊戲伙伴。當父母以輕鬆愉快的語氣參與其中,與孩子並肩完成任務,能大大提升其參與意願。相反,若以命令式語言吩咐,只會削弱動機。成為遊戲伙伴並以「取齊裝備,我們一起出發收拾戰場吧!」、「這次由你做隊長,我跟着你!」的遊戲口脗,讓親子關係在合作中更加緊密。

˙11至12歲青春期任務模式:多聽想法,一同決策

11至12歲的孩子開始尋求更多自主權,這時我們的策略也需要調整,多賦予選擇和決策權,尊重彼此節奏。孩子會建立自己的時間感和優先次序,與其強硬要求,不如多觀察並聆聽其想法,共同商議合理的完成時間,例如:「我們需要在這兩個星期整理好書桌,你覺得什麼時候做最合適?」或「你想自己整理,還是我們一起來?還是有其他想法?」

家長身教勝於言教

孩子是敏銳的觀察者,家長要調整積極心態。當孩子看見你一邊聽着音樂一邊打理家居,自然會感覺到家事非苦事。相反地,如果氣氛總是伴隨着抱怨、嘆息和緊張情緒,孩子也會學到相同的處事態度。

記得,這些遊戲時光不僅是為了完成家務,更是為了建立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以及他們未來獨立生活的能力。當某天你看見孩子自動自發地整理環境,或用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你會知道,那些一起玩樂的家務時光,已經在孩子心中施了魔法,家中更常見到的會是可以舞動的親子舞台,而非昔日的親子擂台。

文:黃予晴(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柴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9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是日情緒菜單:無條件的愛 (2025-11-11)

超人DadDad.遊戲治療:兒童情緒抒發橋樑 (2025-11-11)

從心做起的教養:4F解說技巧 讓孩子自動分享 (2025-11-11)

民房四寶:或許,我是杞人憂天 (2025-11-11)

教大GPS:學習語言不是鸚鵡學舌 (2025-11-11)

童繪遊樂場:讓白色線條成為色彩起點 (2025-11-11)

愛望全人:做個快樂的家長 (2025-11-11)

華德物語:迎接新成員 (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