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AI素養:小心查證資訊 勿被AI牽着走 輔助非取代 聰明用AI增學習效能

發佈於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現在有大量的AI工具,可以輔助工作和學習。不少開明的家長,都認同AI有助孩子自學,揚長補短,不過更重要的是,必須確保孩子具備AI素養,因此,會教導孩子查證AI資訊、不讓它取代自己的腦袋,這樣,才能一起玩轉AI,而非讓AI淘汰我們。

文︰顏燕雯

就讀北角循道學校六年級的羅星凱跟記者分享了一張有趣的AI圖片,當中一幅是他長大後成為醫生的模樣,正和現階段的自己並排而立。原來這是校內中文科活動,學生以「二十年後的自己」作為寫作題材,教師再把內容以AI生成這些圖片,用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他同齡的朋友仔、小小YouTuber陳米(Mick)看到後,也分享說:「我也做過類似創作,用AI生成一幅自己長大後從事制服團隊工作的圖片,但出來後發現制服與現實有出入,便主動問AI為何制服會變成這樣?AI回答是為了把制服變得專業一點。我也曾試過質疑AI,問它為何會給予這樣那樣的答案,AI也會說『是我不小心,我錯了』。」

抱懷疑態度 這個講法合理嗎?

Mick在疑惑時會反問AI,媽媽Eva表示欣賞。「AI的資料難免出錯,特別軟件更新時,有時會出現混亂。因此我會提醒兒子,每次使用後都要問自己『這個講法合理嗎?』,教小朋友遇有懷疑要再三查證。」Eva是資優教育導師,因工作關係,她對AI有一定的認識,「自己有用ChatGPT,因為工作上要做資料比對、構思內容,甚至簡單圖片設計,AI幫我省掉不少時間」。

她亦支持小朋友使用AI,覺得它可以令小朋友的學習更加有效率,如爸媽不在身邊時,孩子也可以自學及核對功課,並會從中得到個人化的建議,「例如作文後,他可以請AI指出可優化的地方;不懂的數學題目也可請AI逐步解題。AI是一個無限的知識庫,做了很多資料整合,小朋友以查問方式學習會更有效率。而一些小朋友不擅長的東西,AI也可以補足,例如兒子不擅長繪畫,平日畫的都是『火柴人』,但AI就可以幫他把創作意念呈現出來」。

與AI成拍檔 一起思考

Eva認為AI對家長和小朋友來說,不止是工具,而是一個可以一起學習、創作的拍檔;未來小朋友的競爭也不是「懂不懂得用AI」,而是「懂不懂得和AI一起思考」。「AI的發展十分快,而且在極短時間深入不同的應用層面,如果小朋友缺少了AI的認識及應用,將會很快被淘汰,所以作為家長,必須讓小朋友跟上,這不是一個選擇,而是大趨勢。」她指AI固然有可取之處,但也要教小朋友小心使用,作為家長,更應把重點放在AI素養上,「我教兒子有一個原則,就是提醒他用AI去放大思考,而不是代替思考。」

AI影像圖片 需憑經驗分真假

至於星凱的媽媽Wynne是數碼媒體導師,她近年因工作關係多了接觸AI,有時更會用它來幫兒子溫習,如請AI製作模擬試卷、修改字詞等。她認為AI可以讓小朋友及家長更快找到想要的資料,但同時亦教兒子透過AI找尋資料後,必須再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證,這樣才能互補不足。她指現時學校也多了用AI輔助教學,如中文科教師會讓學生將作文放到AI批改,讓他們從中學習;也有學生會用AI繪圖,為自己的文章製作配圖,視藝科教師又會以AI製作示範圖,節省搜尋時間。她支持教學上使用AI,但若是小朋友自己使用,她就持謹慎態度,「因前者有老師引領,學習會有效率而不是讓AI代替思考和創作。但現時很多AI影像圖片已幾可亂真,有時大人也要憑經驗才分得出真假,因小朋友的學習源自經驗,我擔心若他們從小接觸AI揑造的資訊和圖像影片,若沒有加以批判思考,會被誤導,造成認知偏差,所以會和孩子多討論,希望他可以保持自律,視AI為輔助學習工具。」

■選擇合適AI工具

兩名家長和小朋友都有接觸AI工具,明白幾種常用工具的強弱點。Eva說,在為小朋友選擇AI學習工具時,最重要的並不是看「哪個最強」,而是「哪個最適合完成這件事」。

˙ChatGPT:

對話自然如真人對答,所知的內容也很多,用來寫作或寫程式也不錯,但若生成中文字時有可能出現「怪獸字」

˙DeepSeek:

用中文指令更好,適合輔助思考與學習,能引導孩子一步步理解概念,還可以接受超長的內容

˙Gemini:

搵資料最齊全,最新的資訊都可立即查找出來

˙Grok:

自由度較高,會回答一些其他AI拒絕談論的話題,適合發揮創意與提出新奇問題

˙Canva:

非常適合小朋友使用,功能多且易上手,能幫助孩子把想像化為具體畫面,令創作更立體

˙Midjourney:

適合用來做圖,高小學生較易掌握,用英文指令會較準確

資料來源:綜合家長及學生意見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