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遊戲規則:攻方觸碰對手搶分 守方「鎖鏈」阻截
【明報專訊】卡巴迪是一項起源於南亞地區的傳統運動,其名稱在泰米爾語中意為「牽手」。這項運動的歷史可追溯至人類狩獵時代,當時人類需依靠智慧與團隊合作來捕捉野獸。直至20世紀初,印度首次將這項運動規範化,有明確的比賽形式及規則,至今更在多國發展成為職業聯賽。對南亞民眾而言,卡巴迪就像南美的足球,是一項可藉以擺脫貧困的運動。
比賽形式:7人對陣分兩節
卡巴迪比賽以隊際形式,兩隊各由12名隊員中選出7人作為正選參賽。比賽場地因性別而異:男子組場地面積為13米×10米,女子組則為12米×8米。場地被一條中線分為兩個半場,比賽分為上下兩節,男子每節20分鐘,女子每節15分鐘,中場休息5分鐘。比賽結束時,得分較高的一方勝出。
比賽採用回合制,每回合最多持續30秒,兩隊輪流擔任攻方與守方。
攻擊:按觸碰人數得分
進攻方需派出1名隊員進入敵方半場,並在整個回合中持續念出「卡巴迪、卡巴迪」。攻擊者的目標是以身體任何部位觸碰敵方隊員,然後越過中線返回己方半場即可得分。得分數量取決於觸碰到的敵方隊員數目(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觸碰)。例如,攻擊者主動觸碰1人,但在返回途中被3名敵方隊員壓制在地;若攻擊者的手指仍能越過中線,則可獲得4分,同時敵隊的4名相關隊員需離場。如攻方之前有隊員被罰出場,可根據得分數量讓相應數量的隊員回歸場內。
若攻擊者未能於30秒內越過中線,返回己方半場,則視為失敗需離場,守方會獲得1分,回合結束後攻守互換。
防守:牽手結陣 人數處劣勢則閃避
防守方的隊員毋須重複念「卡巴迪」,通常會採用2:3:2的陣形,分為3組並保持牽手狀態。這樣既能形成鎖鏈阻截攻擊者,也能加強隊員間的協作。比賽期間場上隊員數量會不斷變化。在最極端的情况下,若僅剩1人防守,面對攻擊者時難以完全壓制,防守方通常會採取閃避策略,盡力避免在30秒內被攻擊者觸碰。
禁區:誤踏失分
場地左右兩側各有1米寬的區域(稱為lobby),攻方在未觸碰守方前被視為雙方的禁區。若攻擊者誤踏lobby禁區(見比賽場地圖粉色區域),攻擊者會立即被判罰出場,回合完結且守方會獲得1分。若守方有隊員誤踏禁區,該名隊員會立即被底線裁判拉出場外,比賽繼續,攻方依照對方誤踏禁區人數獲得相應分數。
攔截線:未觸碰對手須越線折回
每隊場地底線前設有兩條橫線,較近中線的一條為攔截線(baulk line)。攻擊者在進攻期間,即使未能觸碰到任何守方隊員,也必須越過攔截線才能返回己方半場。若未越過則視為進攻失敗,守方獲1分。此規則可防止領先一方故意拖延比賽。
得分線:額外獲獎勵分
第2條橫線為得分線(bonus line),當守方場內有6名或以上隊員時,攻擊者成功踩過得分線後可額外獲得1分,即使被守方攔截未能返回己方陣地,該分數依然能獲得。不過,每回合只能使用一次此規則。
全員出局:送對手2分 重返賽場
若一方隊伍的所有隊員出局(all out),另一方隊伍可額外獲得2分,同時出局方的所有隊員將重新回到場內。
●有片睇
卡巴迪玩法
link.mingpao.com/85480.htm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格鬥版麻鷹捉雞仔 卡巴迪深入「虎穴」 以一敵七 (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