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可口可樂回收膠樽 本地再造 構建「樽樽不息」閉環 撐循環經濟

發佈於

【明報專訊】塑膠圍城是香港長年待解的環保難題,2023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提及,每日廢塑膠棄置量達2120公噸,飲品包裝是廢棄物中的「大宗」。可口可樂香港近年透過投資本地回收設施,成為全港首家實現本地回收膠樽、再造成新飲品膠樽的企業,希望透過投資於回收創新、設施及不同計劃,共同推動大眾行動,支持循環經濟,從而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明報記者 劉善怡

可口可樂公司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李詠賢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可口可樂香港的「樽樽不息」目標,主要透過製瓶商太古可口可樂投資塑新生(NLP),專門處理本地回收的PET飲品膠樽,實現膠樽由本地回收到再生的閉環。她解釋了整個回收運作流程:「被回收的PET膠樽送回NLP後,會先拆包並送入回收線,移走金屬、雜物及標籤,再以光學技術分類及去除雜質,然後切碎、徹底清洗再風乾,製成準食品級rPET薄片。」這些薄片會由合作伙伴進一步加工成瓶胚,最終送回裝瓶廠,吹製成全新的飲品膠樽作使用。

目前市面上本地生產的500毫升「可口可樂」系列飲品,以及1.5公升或以下的「bonaqua®」礦物質水已採用100%本地回收的rPET製造(不包括樽蓋及標籤)膠樽。她表示,使用rPET有助減少塑膠污染,更能降低碳排放,根據估算,每使用1公噸rPET,可減約1.23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rPET成本高 須提升回收率

環保轉型往往伴隨着成本壓力。李詠賢坦言,採用rPET涉及額外成本,且價格波動受市場供求影響,目前rPET每公噸約1300美元,而原生PET約960美元,相差約35%。儘管面對顯着的成本差距,公司仍堅持增加回收物料的使用,她強調這是對企業使命的實踐,以更可持續的方式營運。

除了成本問題,前端的回收量仍是制約回收設施最大效能的困難之一。據了解,NLP的設計日處理量可達200萬個膠樽,但目前實際處理量約80萬個,僅達產能的四成,反映香港整體的膠樽回收率仍有巨大提升空間。李詠賢認為,要提升回收率,需要多方協作,未來將積極參與並支持政府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以涵蓋膠樽及飲品紙包裝,並繼續與各界合作,透過設計完善、讓所有包裝生產商都能公平貢獻的系統,從根本上提升香港的回收效率。

除了膠樽的閉環回收,公司亦採取不同策略減少包裝廢物,包括為膠樽「減磅」、採用回收鋁材製鋁罐,推出無招紙樽裝水等,進一步減少包裝物料及提升回收效率。在重用方面,重新推出多個品牌的玻璃樽裝飲品,並配合製瓶商管理的回收機制,實現超過九成的回收及重用率,力求在各類包裝上均能實踐循環經濟的理念。

港必須自行處理飲品廢料問題

推動本地回收再造,不僅是企業的環保願景,更具現實的迫切性。李詠賢指出,香港在處理飲品包裝廢物方面面臨獨特挑戰:「中國內地自2018年起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政策,雖然我們認為用於回收處理的膠樽應被視為『資源』而非『廢物』,但現時膠樽幾乎無法跨境運送進行回收。」若要出口至其他地區,亦需面對各地不同的許可要求及商業因素,困難重重,導致香港必須自行處理飲品包裝廢物問題。

在此背景下,建立本地處理能力成為唯一出路。李詠賢表示,膠樽本地再造為香港的塑膠廢物處理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亦希望能夠善用品牌力量,教育並啟發更多消費者參與回收,而隨着香港在飲品包裝廢物處理上的持續發展,這個方案將可發揮更大效益,從而長遠改善塑膠流入自然環境的問題。

[ESG 環保‧社會‧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