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馬堯:俄試射「海燕」核動力導彈 加劇國際社會動盪
【明報文章】當今世界無疑已經進入多事之秋。最近,一件令人不安的事情的發生,更是加劇了國際社會動盪——俄羅斯總統普京早前在視察俄羅斯聯合部隊集群某指揮所時說,「海燕」(Burevestnik)核動力巡航導彈已完成「決定性的試驗」。此前,普京曾提及「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試驗情况,並說「西方沒有防禦這種武器的手段」。
巡航導彈的優勢
巡航導彈有一個龐大的家族,是對那些能夠於大氣層中飛行,外形類似飛機,大部分航迹處於近乎等高、恒速巡航飛行狀態的導彈之統稱。巡航導彈實際上是一個武器系統,它由巡航導彈、目標探測系統、任務規劃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發射系統、技術保障系統共六大子系統組成;其中有些子系統,可跟其他武器共用。
跟其他進攻性的武器相比,巡航導彈有諸多優勢,例如機動性好、精度高;可採用密集飽和攻擊,打擊效率高;能夠與其他武器裝備形成多用途、系列化的搭配,經濟性好;突防能力強,縱深突擊成功率高,並且難以攔截等。其中,單位成本低、利於大量生產和部署的經濟優勢,顯得尤為突出。例如UGM-133A三叉戟II型彈道導彈,單位採購的絕對成本與相對成本分別為2970萬美元、1885.7萬美元;而BGM-109A戰斧巡航導彈,單位採購的絕對成本與相對成本,僅為226.2萬美元、143.6萬美元。
因為戰斧常規巡航導彈的卓越軍事及經濟效能,美國一直將其作為攻擊戰略目標的首選戰前武器。海灣戰爭戰前的電腦模擬結果表明,若不用戰斧巡航導彈執行首輪戰略空襲任務,而改用攜帶激光制導炸彈的F-111和A-6E飛機,將有約60架戰機被擊落、幾十名優秀飛行員陣亡或成為俘虜,總經濟損失將高達30億美元。
如果將巡航導彈與核彈頭結合,其作戰威力可想而知。普京在與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及各集群指揮官舉行會議時表示,「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是一款「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產品,要使該武器投入使用,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普京已下令為「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部署,準備必要之基礎設施,並明確其武器級別和潛在用途。格拉西莫夫向普京匯報時說,「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於10月21日完成了1.4萬公里試飛,且並未達到該武器的能力上限。「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性能特徵,使其能夠保證「在幾乎任何距離上對受到嚴密保護的目標實施精確打擊」。
俄試射「海燕」的動機
那麼,俄羅斯此時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動機何在?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對近期美俄關係惡化趨勢增強的回應。在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再度上台後,美俄關係並未如預期般改善。相反,由於種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美俄關係近期還有惡化迹象。10月8日,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Sergei Ryabkov)表示,俄美關係自兩國建交以來就沒有做過「回廠調試」,而兩國建交發生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俄美關係就像大樓,這座大樓已經出現裂痕並在坍塌,對此負有責任的是美國人。里亞布科夫稱,兩國關係目前的裂痕已蔓延至地基,他說「摧毁比建設更容易。我們已準備好參與建設,但並未看到對方採取相向而行的行動」。
上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宣布美方制裁俄羅斯最大的兩家石油企業,並敦促俄羅斯與烏克蘭立即停火。23日,歐盟理事會發布公報,歐盟正式通過第19輪對俄制裁,其中包括新增69項單獨制裁和多項經濟限制措施,主要針對俄國能源、金融和軍工領域。作為弱勢一方,俄羅斯只能通過強硬手段來積極應對,爭取通過這種方式使西方國家停止進一步行動。
其次,是對美國「金穹」反導系統的戰略對冲。今年5月2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確定「金穹」系統的架構,指定美國太空軍太空作戰副部長蓋特萊恩(Michael Guetlein)主持其事,預計投資1750億美元,於3年內建成。「金穹」系統建設方案的細節尚不得而知,惟根據公開信息,可以勾勒出大致輪廓,即該系統旨在構建全球性、多層次、多領域的導彈防禦系統;將導彈防禦針對的目標,從所謂「流氓國家」擴展到勢均力敵的對手,並公開宣布在太空中部署攔截器。
這實際上是「星球大戰」於人工智能時代的新版本,針對的目標當然首先是中國,其次是俄羅斯。不過,前者是世界頭號工業大國,有的是籌碼跟美國博弈,甚至可以用稀土產品制裁美國。而後者唯一可以打的牌就是核武器,因此除了「波塞冬」(Poseidon)核魚雷之外,俄羅斯還需要其他新型核武器載具。有專家指出,「海燕」核巡航導彈採用核動力冲壓發動機,空氣從進氣道進入後,流經核反應堆被加熱,形成高溫高壓氣流從噴口噴出產生推力,實現「無限航程」與「超長留空」。該型導彈放棄傳統直線快速突防,轉向曲線繞行滲透,利用地球曲率與長航程優勢,從反導防禦系統的縫隙間緩慢穿越。其核心邏輯是「不求快但求穩」,以時間換取更高突防成功率。從理論上來說,可以實現對「金穹」系統的壓制。
獲取非對稱優勢
最後,是對美俄戰略力量對比日趨失衡的反應。儘管當前美國國債已經超過38萬億美元,但美俄之間國力的差距不斷在拉大。以軍費開支為例,2026年度美國軍費開支預算達到史無前例的萬億美元,而俄羅斯預算只有1570億美元,雖然如此,惟已經佔其政府開支預算逾三分之一。
在此背景下,試射「海燕」核巡航導彈,可以在這種力量對比不利的情况下得到一種非對稱優勢——這種核巡航導彈「一天之內可繞到地球另一端」,探測難度更大;與太空部署相比,雖留空時間不及衛星,但兼具陸基與空基核威懾雙重特性。同時,傳統防禦也面臨挑戰:直線突防反導系統,難以應對多方向、無固定軌迹的曲線滲透,需轉向全域監控,顯著提升防禦成本與難度。「空中待命威懾」的隱蔽性更強,相比發射架待命,空中巡航狀態更難被探測和摧毁,形成「看不見的核威懾」。這種核威懾作用於認知領域,能夠有效塑造對手行為,並最終具備心理戰的特性。
俄羅斯此次試射「海燕」核巡航導彈,將會產生諸多影響;其中最大的一個影響,就是美國有可能據此採取相關行動。我們將有可能面臨一個更加不安全的世界。
作者是軍事學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馬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