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劍擊治療運動 擊退下肢傷患
【明報專訊】第15屆全運會開鑼,香港賽區的焦點,必定是周六起舉行的劍擊賽事。自從香港劍擊隊在去年奧運創出佳績,劍擊熱度便持續攀升。這項運動融合技巧與戰術,然而引致的損傷問題亦不容忽視。據研究,劍擊運動員的傷病率超過50%,專業運動員甚至高達92.8%,其中以下肢、腰部損傷尤為常見。
劍擊運動員的損傷流行率介乎於51.5%至92.8%,其中下肢為主要受傷部位(專業運動員56.1%,非專業運動員54%)。臨牀治療中,理大團隊接觸下肢與腰部的傷病最多,其中以膝關節為主,包括髕股關節疼痛綜合徵、髕腱炎及膕繩肌拉傷。在劍擊隊的長期服務中,我們分析運動員過去5年的年度體檢,其中膝關節、腰部傷病率最高(46.6%至52.1%),其次是腕部、頸部及踝部(33.8%至35.9%)。
優勢腿膝傷率高達49%
一項關於劍擊運動員損傷模式的回顧研究指出,損傷多出現於選手的優勢側,膝關節損傷率高達49%,其中負責膝部屈伸的伸膝結構(包括髕股關節疼痛綜合徵、髕腱炎)和膕繩肌拉傷佔比最高(25%和7%)。一項針對本港150名劍擊運動員的橫向研究更顯示,膝關節過度使用導致損傷的發生率達60.67%。這些數據突顯膝關節是傷患高危,尤其是專業運動員,極需加強預防措施。
弓步依賴股四頭肌 易拉傷膕繩肌
劍擊是一項動作重複、衝擊力大且不對稱的運動;涉及快速弓步、爆發力變向和不對稱姿勢。運動員在弓步加速階段需防止前膝過度伸展,落地時對前移下肢施加強大制動力,優勢腿的膕繩肌需運用離心收縮。然而,運動員常過度依賴股四頭肌,忽視膕繩肌的力量訓練,導致弓步動作中膕繩肌拉傷風險增加。頻繁的爆發動作也容易引致髕腱超負荷,引發微撕裂和炎症。此外,在優勢腿落地時,髖關節運動異常(如過度內收和內旋)與髕股關節疼痛綜合徵相關。這種動態膝關節外翻的動力學因素,使髕股關節接觸面積減少,導致髕骨外側負荷加重,引發疼痛。
運動治療應付3大傷患
˙髕腱炎
漸進負荷訓練減痛
漸進負荷訓練有效緩解疼痛並改善功能。訓練時應避免加重疼痛的動作,並在疼痛評分<5(0分為無痛,10分為極痛)時安排高負荷低速度的力量訓練。逐步從等長收縮(如:靠牆靜蹲),過渡到等張運動(如:保加利亞分腿蹲,見圖一),最後到能量儲存和載入練習(如:跳躍深蹲);同時每階段從雙腿訓練進階到單腿訓練。
˙髕股關節疼痛綜合徵
結合髖關節和膝關節訓練
運動療法需結合髖關節和膝關節訓練。髖關節訓練(如:側抬腿、蚌式開合)着重強化後外側肌肉,膝關節訓練如:膝關節抗阻伸展或負重深蹲,着重增強股四頭肌。早期治療可優先考慮髖關節訓練,必要時輔以髕骨貼紮或足部矯形器(針對過度足內旋)。
˙膕繩肌拉傷
運動療法分3階段
第1階段(受傷初期1至5天)旨在減輕疼痛和腫脹,保護疤痕癒合,通過低強度無痛訓練(如:等長臀橋,見圖二)減少肌肉萎縮並提升神經肌肉控制。
第2階段根據患者耐受度,逐步增加訓練強度和運動幅度(如:單腿臀橋),引入膕繩肌離心動作(如:單腿羅馬尼亞硬舉)。
第3階段採用專項訓練,通過全範圍運動幫助運動員逐步回歸原有運動水平(如:單腳平衡風車式啞鈴觸地)。
˙預防傷患訓練
力量+活動度+動作控制訓練
預防劍擊損傷的運動,包括力量、活動度和動作控制訓練。加強髖關節外展外旋力量,以及膕繩肌、股四頭肌的離心力量是基礎,同時放鬆緊張肌肉(如闊筋膜張肌)並提升髖、踝關節的靈活度訓練。動作控制訓練需確保弓步動作中髖膝踝三點方向一致,使下肢力線保持直線傳導。
劍擊運動的魅力在於技巧與爆發的完美結合,而安全是享受運動樂趣的前提。重視損傷康復與預防,能讓劍擊運動更安全、更科學。祝願中國香港劍擊隊及廣東劍擊隊在全運會取得佳績!
文:符少娥(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系主任、體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王浩宇(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助理)、黃傑斌(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