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呼吸短促 提防慢阻肺病

發佈於

【明報專訊】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病,COPD)是常見的慢性氣管受阻疾病,患者肺功能逐漸下降,但由於早期沒明顯不適,因此很少人求醫,為診斷、防治帶來困難。慢阻肺病全球每年奪走超過300萬人性命,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三大病症。

下周三(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病日,今年主題是「Short of Breath,Think COPD」(呼吸短促,考慮慢阻肺病),簡單又直接,呼籲有呼吸短促病徵的人士,都要考慮自己是否患上了慢阻肺病。

為了提升公眾對重要疾病的關注,不同國際醫療組織都會為各種常見疾病訂立關注日。其中,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就將每年11月第3個周三定為世界慢阻肺病日,讓大家關注這一個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今年主題「Short of Breath,Think COPD」,點出呼吸短促或氣喘等症狀並不罕見,不少病人卻因而忽視,尤其症狀出現一段時間後,更可能習以為常,以為只是年紀大、身體機能倒退的後果,忽視患慢阻肺病的可能。

11月第3個周三 關注慢阻肺病

曾經遇過一名病人,首次確診慢阻肺病時已經80多歲。當時他因為慢阻肺病急症發作需要入院治療,想不到第一次因為慢阻肺病求診,病情已達嚴重水平。他住院差不多1個多月,出院時除了需要使用多種藥物,更需要安排長期氧氣治療;之後病情不斷走下坡,因為急性發作入院愈來愈頻密,整體身體情况亦每况愈下,生活質素大不如前。

顧名思義,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慢性疾病,為何這名患者病情惡化得如此快速,所有相關症狀在一兩年內發生?當向他詳細查詢病歷時,發現相關症狀原來已經出現了一段頗長時間,但由於他是煙民,誤以為症狀只是因為年長和吸煙習慣而引起的「正常」反應,一直不以為意。結果一次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致急性發作,才知道自己患上此病已一段時間,症狀也一直出現,只是自己和家人都不察覺。最終確診時病情已經到了晚期,即使用上最好藥物也沒法逆轉。

忽視病徵 老煙民當平常反應

正正如此,今年世界慢阻肺病日就呼籲公眾關注「呼吸短促」這個常見症狀,希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為病人減輕症狀,減慢肺功能衰退,減低急性發作風險,提升生活質素。

最主要風險因素:吸煙

怎樣評估自己患上慢阻肺病的風險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慢阻肺病成因和風險因素。吸煙是最重要成因,在高收入國家,吸煙佔慢阻肺病成因超過七成;其次,接觸各種各樣空氣污染物亦可能致病。其他成因包括一些罕見疾病,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現在或以往有吸煙習慣,當持續出現呼吸道症狀,便需要考慮慢阻肺病的可能。當然即使沒有症狀,亦應該立即戒煙,否則既會傷害肺部,對身體其他器官亦會造成各樣損傷,實在沒有理由繼續吸煙吧!

其他徵狀:咳嗽、痰多、體力下降

除了呼吸短促和氣喘之外,還有其他症狀嗎?慢阻肺病患者同時會出現咳嗽、痰多,甚至喘鳴,即是聽到呼吸時有嘶嘶聲。患者亦會因為氣喘而令體力下降,與同年紀的人相比,行路或運動時運動耐受力更差。舉例說,跟你同年紀的健康人士能夠輕鬆走上3層樓梯,但你走一層已經喘不過氣,就是其中一個指標,顯示可能因為慢阻肺病令你的體能比他人弱。這些症狀不會一時三刻突然出現,而是隨時間惡化。所以大家要想一想,究竟一兩年前會否已經出現一些早期症狀而不以為意,原來慢阻肺病早就出現在你身邊。

要是你有患上慢阻肺病的風險,例如已經吸煙一段不短時間,也許是時候停一停、諗一諗,究竟自己是否不知不覺間出現了一些呼吸道症狀。如有任何懷疑,就應該盡快求醫。

文:郭宏駿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黃振宇

美術:朱勁培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知多啲:肺活量計 客觀評估呼吸道健康 (2025-11-10)